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初步建立了一种基于生产率的技术创新效率的解释框架,这个框架实际上是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指数演变而来,包括技术努力、技术能力、技术创新投入回报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四个方面的内涵。得出这个解释性框架是从总量生产函数法求全要素生产率开始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效率的指标,在生产函数模型中实际上是一个残差项,最早起源于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源泉的探索,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贡献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的效应或影响。用生产率研究技术创新效率就是在此传统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对于是否可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或者“剩余”来代表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有许多经济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但是,从非参数方法对生产函数法的补充以来,又掀起了生产率研究的热潮。本文是在一些学者对生产率测度的已有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效率内涵的扩展的,并用此扩展内涵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之所以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解释涵义的扩展,是因为经济计量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在基本原理不变下可以进行多种解释。经过内涵扩展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转换成为彻底的技术创新效率指标后,就可以解决全要素生产率因知识经济发展而解释力受到制肘的问题1,以便技术创新效率的问题更突出和集中。在对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中,由于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著述颇多,相对来说,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回报、社会收益的研究就显得不足。因此本文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详细论述了技术创新的社会收益占用问题,并用社会收益占用指标作为判断技术创新效率成长性具备与否的标准。分析了不同行业、不同创新类型各自的社会收益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