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注意对主观对比度的影响:基于ERP的证据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y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意是否改变知觉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以往研究中的主流观点认为外源性注意可以提高主观对比度,但这一结果被质疑来源于线索偏向。同时有新的观点认为注意可削弱主观感受的强度。
  本实验利用心理物理法,同时结合脑电技术对下列问题进行了探究:(1)外源性注意是否真实地在知觉层面改变了主观对比度?如果是,这种注意的改变具有什么特性?(2)脑神经活动中,尤其是初级视觉皮层,外源性注意对主观对比度的调控机制是怎样的?
  实验一在排除了线索偏向的情况下,证实了外源性注意对主观对比度的真实改变:高低两种水平的对比度下,注意对主观对比度的调控效应相反。具体来说,外源性注意会增强低对比度的刺激强度,而削弱高对比度刺激的主观强度。
  基于实验一的两种注意知觉效应,实验二利用ERP技术对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外源性注意对主观对比度的调节机制涉及了早期、晚期两个阶段的脑神经活动。早期,线索对侧脑区的N1比线索同侧的更正向,这种偏侧化反应暗示注意增强了早期神经加工;晚期,线索对侧脑区比线索同侧的更负向,这种晚期的差异波中包含了线索偏向的成分,同时暗示注意抑制了晚期的神经加工。注意的增强效应主要来自于早期正向的偏侧化;而削弱效应则来自于早晚期的综合作用。神经元的过饱和现象可能可以用于解释“注意增强早期知觉感受而抑制晚期知觉加工”的现象。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兴趣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导语巧用,诱发兴趣  导语是导入新课的开头语,良好的
期刊
在工作记忆领域,绑定问题是受到大量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注意对工作记忆保持特征绑定的作用仍充满争议。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绑定在工作记忆中的保持较单特征保持是否需要更多注意资源。目前,对于该问题的探讨仅限于分离维度特征形成的绑定,尚未有研究探讨整合维度特征绑定。由于整合维度和分离维度的特征具有不同的编码与存储方式,为了全面揭示工作记忆保持绑定的注意机制,本研究旨在探讨工作记忆保持整合维度特征绑定的注意机制。
  本研究采用整合维度特征长与宽及其构成的绑定为刺激材料,使用双任务范式就工作记忆保
一般认为,再认依赖于熟悉(familiarity)和回想(recollection)两个加工过程。在ERP研究中,早期新/旧效应(old/new effects)对应的FN400成分和晚期新/旧效应对应的LPC成分分别被视为反映熟悉和回想加工的神经指标。但现有研究尚缺乏从新/旧效应角度考察不同加工流畅性(知觉流畅性、概念流畅性)如何影响再认的证据,因而无法回答FN400和LPC两个成分是否受不同加工流畅性影响这一问题。另外,现有研究并未依据语义关系全貌(主题关系、类别关系、无关)更可靠地操纵概念流畅性,因
长期以来,空间线索效应一直被看作是注意作用的产物。该效应基于空间线索范式:首先呈现空间提示线索,接下来呈现目标,要求被试识别目标。当目标出现在线索位置时称为有效提示条件,反之则为无效提示条件,两种条件的目标识别绩效(反应时或正确率)差异称为线索提示效应(Cueing effect)。此外,研究者还通过引入中性条件将线索提示效应进一步划分为促进效应(Benefit effect)和损耗效应(Cost effect)。促进效应是指有效提示条件与中性提示条件下目标识别绩效的差异;损耗效应是指无效提示条件与中性提
权力与道德的关系是权力研究的重要主题。已有研究主要从行为和社会认知过程出发分析权力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本研究试图从道德认知结构即道德圈(Moral Circle)的变化出发,分析权力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和社会认知过程。不仅如此,已有研究主要将个体道德行为局限于人际和群际之间。随着人类道德世界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非人类实体被纳入人们的道德关怀中,判断一个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已不再局限于该行为对人类的影响,已有权力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已难以全面地概括当前的道德范畴。为了深入了解权力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弥补当
目的:青少年抑郁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发展与社会功能的多个方面,并可能发展为成年后的临床障碍与损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但国内针对青少年抑郁发展特征、尤其是对异质性抑郁进行探讨与预测的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旨在:1、探讨青少年抑郁的特征,包括一般发展特点(1a)和异质性特点(1b);2、试图以多维度的个体因素辅以人际因素,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青少年抑郁的异质性类别(2a),并尝试揭示其中对青少年抑郁质性差异有重要贡献的影响因素(2b)。
  方法
视觉工作记忆是人类与外界环境实时交互的核心认知系统,容量极其有限,仅对复杂环境中的大量信息作选择性存储。传统理论认为,注意在视觉工作记忆的选择性存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然而,以往大部分关于信息选择性的研究中“注意”和“预期”的效应难以区分,这种混淆降低了实验的内部效度。近期,Chen和Wyble(2015)发现的属性失忆现象(AttributeAmnesia, Chen & Wyble, 2015)将“预期”和“注意”的作用进行有效分离,发现当被试没有预期需要报告刺激的某一特征时(如字母的身份,identi
嫉妒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痛苦的混合情绪,其特征是自卑感、敌意和对环境的怨恨。当人们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时,认为自己的境况不如那些被认为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时,就会产生这种感觉。嫉妒作为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对消费行为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开展了4个实验,探讨嫉妒情绪对冲动性消费的影响,同时关注内在的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自我监控的调节作用,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消费场景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嫉妒情绪显著促进了消费者的冲动性消费
物质主义(materialism)是指个体评估拥有世俗物品的重要性的程度,物质主义者将获得财富与物质作为他们生活的中心、幸福生活的必需品、以及定义成功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年轻人的物质主义水平不断上升,而已有研究表明高物质主义水平并不会带来幸福和更好的生活,反而还会导致炫耀性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研究物质主义与负面消费行为如炫耀性消费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值得关注。本研究基于空洞自我理论和象征性自我完成理论,共包含4个预实验和4个正式实验,探讨了物质主义水平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同时探索其内在的
抑制控制作为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是各种高级认知功能发展的前提。反应控制和主动控制是抑制控制的两种模式,主动控制是一种早期准备,反应控制是一种后期校正。横断研究认为,儿童在5岁左右,主动控制能力表现出显著的提升,但这一结论缺乏纵向追踪数据的验证和支持。另外,以往研究发现,抑制控制的发展与工作记忆有关,但未见关于两种抑制控制模式的发展与工作记忆关系的证据。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选取在4岁和5岁两组儿童,对他们进行前后相隔4个半月的两次测试,探讨抑制控制两种模式的转变,以及这这种转变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结果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