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初,《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新课标倡导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用适当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实验验证科学结果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探究“为什么”的过程。5E教学模式作为科学教学中已有相当实践积累的教学模式之一,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在把握5E教学模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国际上小学科学课程中5E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而研究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应用状况,以期促进5E教学模式在我国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为新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一线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教学参考,以推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梳理5E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发展,分析了5E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性,为后续研究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然后与实践相结合,运用课堂观察法和教师访谈,对5E教学模式在我国科学课程中的应用状况进行考察,分析了该模式在科学教学中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依据问题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的有关5E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第二部分为5E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在把握了5E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上5E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了这一模式的教学有效性,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第三部分为5E教学模式在科学课程中的应用状况的课堂观察与分析研究。通过以《第一次遇见科学》为教材的课堂观察和相关的教师的访谈,把握了5E教学模式在我国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第四部分结合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了5E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本研究据此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一项可以参考借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