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外部性,尤其是近年火电产业的环境污染尤为严重。解决环境外部性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政策制定者需要量化环境外部成本,以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但是由于污染气体或温室气体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价格,传统意义上的价格和市场无法作为量化外部成本的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在西方国家广为使用的用以评价环境外部成本的方法是非市场价值评估法,而选择模型作为其中一种方法,因其在获取数据量等方面的优势,应用则更为普遍。该方法已在英、美、澳等50多个国家广泛展开。中国对选择模型在火电产业环境外部性评估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从梳理和归纳国内外非市场价值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结果开始,指出选择模型应用于外部性评估的优势。本文选取空气质量、酸雨、温室气体排放减少量、额外支付电费四个属性,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应用选择模型对火电产业污染物和C02排放减少的居民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 WTP)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差异,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此外,本文还对廉价磋商法(Cheap Talk Script)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受访者对不同的环境属性的偏好存在差异:对粉尘排放减少的偏好明显大于对温室气体(CO2)和酸雨NOX)排放减少的偏好;但是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偏好排序明显不一致:城市居民更偏好空气质量(粉尘)的改善,其次是温室气体和酸雨,而农村居民对酸雨的偏好明显大于其他两个环境属性。受访者愿意为空气质量良好每月额外支付3.52元电费,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年均减少6%~10%支付2.83元/月,为酸雨由重度酸雨区改善为非酸雨区、轻度酸雨区和中度酸雨区分别支付3.89元/月、3.36元/月和3.35元/月。中国每户居民愿意为环境改善每年支付292元。中国火电产业单位发电量的环境外部成本为0.21元/KWh。2011年中国火电产业的环境外部成本为1174亿元。本文对廉价磋商法的应用结果表明短脚本的廉价磋商法在受访者面对较高支付意愿时可以起到缩小向上偏差的作用;但是在面对较低支付意愿时,却无法发挥纠正向上偏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