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 56次 | 上传用户:xiao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然而对外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只对对外贸易的一个方面加以研究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全面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研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既要考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要考虑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主要研究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给出选题的意义、研究问题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柏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理论分析认为进口贸易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会阻碍经济增长;关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虽然不同的学者构建模型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别,但大多数实证研究认为进口贸易能够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章分析进口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进口贸易通过突破供给约束、创造有效需求、升级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加速资本积累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进口贸易会产生投资挤出效应和不利于发展幼稚产业,因此阻碍经济增长。 第四章考察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三个指标:进口依存度、进口的GDP增长弹性和进口贡献系数。进口贸易依存度、进口的GDP增长弹性只能比较粗略地反映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口贡献系数是目前比较准确地反映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指标。 第五章是关于我国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进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章依据我国的数据给出了实证分析结果。由于时间序列数据的不平稳性,因而利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种类的进口商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地区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贸易方式下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外资企业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的结果显示,总体上进口贸易和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发现1991~2004年进口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初级产品;东、中、西部的进口贸易都能带来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在西部表现的更显著一些;虽然一般贸易进口和加工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长期正向的关系,但是一般贸易进口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而从样本分析中没有发现加工贸易进口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外资企业的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正向关系,并且发现外资企业进口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第六章分析了目前我国进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最大程度发挥进口
其他文献
跨界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今乐坛的主流音乐之一,同时跨界音乐又是时尚音乐的代名词。欧美跨界音乐艺术形式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它所包含的文化特质是具有一定的融合
本综述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2000-2001年度近180部有关影视艺术研究的专著、编著、论著系统梳理,总结了近期中国影视艺术研究的背景、特征和趋势,展现了影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的常见病因。方法 对 80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肝胆胰B超、纤维胃镜检查、胃肠造影、脑电图等检查。结果  80例中慢性胃炎 4 5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人力资源也被推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科技为本,人才为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世界各国对人力资源的重视
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双重挑战。面对这两种严峻挑战,企业的物资采购不但要能够满足生产过程对物料多样化的需求,以保证企业生产出个性化
在当今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表现在能否有效的利用周围其他企业资源的能力上,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利用好自己可控制的资源。因此,众多企业抛弃了原来那种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比较广告等新的广告形式不断涌现出来,新的广告形式导致的纠纷越来越多,现行的广告法律制度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文章通过对比我国及欧美等国现有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我国奢侈品消费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城镇人口持续增加,以及消费者不断走向成熟,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数量将大幅增加。 本文利用西方经济学中效用
房地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支柱产业,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过热的势头。近几年,政府从行业稳定的角度出发,出台了关于土地、金融方面的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利率风险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的急剧增加加大了商业银行亏损或倒闭的可能性。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0月29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