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转移是宫颈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宫颈癌早期的精准分期以及寻找对转移灶及时高效的靶向诊断和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宫颈癌的预后。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引导的光线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课题利用新型肿瘤转移靶向肽TMTP1设计一种近红外荧光的吲哚箐绿(ICG)纳米药物,实现对宫颈癌原发肿瘤,转移灶和转移的前哨淋巴结(SLN)显像,并且在显像的引导下光线治疗宫颈癌。方法:1.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靶向肽TMTP1修饰负载ICG的PEG-PLGA纳米胶束药物TMTP1-ICG-NP,对照纳米药物为表面没有多肽修饰的ICG纳米药物ICG-NP。2.建立宫颈癌皮下肿瘤模型和肺转移模型,检测TMTP1-ICG-NP胶束对原发肿瘤和宫颈癌转移灶的显像。3.在正常小鼠中比较TMTP1-ICG-NP、ICG-NP和游离ICG对SLN的显像和荧光信号背景比。4.通过右侧脚垫皮下注射稳转萤光素酶人宫颈癌Hela细胞建立SLN转移模型。将TMTP1-ICG-NP和ICG-NP纳米药物注射到右后足垫中,在不同的时间点近红外荧光成像以记录纳米药物的迁移和保留。5.将同一种加载ICG的纳米药物皮内注射到右侧hela脚垫淋巴结转移模型的双侧后足垫中,在不同的时间点近红外荧光成像记录纳米粒的迁移,比较TMTP1-ICG-NP纳米药物对肿瘤转移SLN(T-SLN)和正常SLN(N-SLN)显像的区别。6.纳米粒尾静脉注射于K14-HPV16转基因鼠中,检测TMTP1-ICG-NP胶束靶向癌前病变的能力,以及TMTP1-ICG-NP靶向性和宫颈表达XPNPEP2的关系。7.建立宫颈癌皮下瘤模型,注射纳米药物后,激光照射肿瘤部位,检测TMTP1-ICG-NP纳米药物的光热效应(PTT)和光动力学效应(PDT)的抑瘤效果。结果:1.成功制备TMTP1-ICG-NP纳米胶束,其特征是高聚物PEG-PLGA作为载体聚合形成胶束颗粒,内部加载ICG,TMTP1靶向肽修饰于胶束的表面,纳米粒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和荧光强度比游离ICG高。2.TMTP1-ICG-NP能靶向性的显像宫颈癌的原位灶和转移灶。3.TMTP1-ICG-NP和ICG-NP纳米胶束可以沿着淋巴毛细管从注射部位迅速迁移到SLN并保留在SLN中,可用于淋巴结定位显像。4.TMTP1-ICG-NP纳米粒能主动靶向显像转移SLN,并且在SLN中停留较长时间以提供足够的手术时间窗。5.TMTP1-ICG-NP能特异性的靶向肿瘤转移SLN,实时区分肿瘤转移的SLN和正常的SLN。6.TMTP1-ICG-NP纳米粒积聚在宫颈上皮细胞的癌前病变中,特别是突出到间质部位的上皮细胞。7.TMTP1-ICG-NP在体内的PTT/PDT效应能有效的抑制宫颈癌皮下瘤的生长。结论:TMTP1-ICG-NP纳米粒能够对宫颈癌原发肿瘤,转移灶和转移性SLN靶向显像,为宫颈癌提供准确的实时术中指导,以实现对转移灶和SLN的早期诊断。TMTP1-ICG-NP在实体瘤中的靶向聚积提高了纳米颗粒在肿瘤PTT/PDT治疗功效。TMTP1-ICG-NP的多功能特性为实现分子成像引导的宫颈癌新型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