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沟库区消落带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特征与土壤侵蚀量的估算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weiqi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库消落带具有丰富的生态效益,是减少污染物、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和维持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缓冲区域。然而,由于库水的反复浸没,消落带又是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带。在水库水位周期性波动和降雨侵蚀作用下,消落带土壤流失和有机碳、氮流失十分严重。消落带土壤流失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水库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影响到水库的运行和寿命,而有机碳、氮流失则影响着水体环境和大气的温室效应。瀑布沟库区位于四川省大渡河的下游上段,其水库的消落面积约为29 km2,消落水位落差达到60m,地形复杂多变,又属于干热河谷气候,气候干湿十分明显,雨水完全集中于炎热的夏季,这些会对土壤结构、土壤有机碳、氮的流失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对瀑布沟库区消落带土壤有机碳、氮时空变化特征与土壤侵蚀量估算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瀑布沟水库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在空间上考虑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LULC)、淹没时长(本研究中的淹没时长为海拔因子,消落带的海拔越低,其被库水淹没的时间越长)、地形因素(LS值),在时间上考虑了干热河谷气候的影响因素,于2017年4月25日、2017年7月5日与2018年4月25日对消落带0–40 cm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了消落带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改进了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类型进行分类的养分储量GIS估算法,加入了淹没时长与地形因子的影响,估算了消落带的有机碳储量;改进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建立了适用于水库消落带的土壤流失方程,估算了消落带的土壤侵蚀量。本文得到了以下的主要研究结果。(1)研究区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与碱解氮(AN)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LULC)、地形(LS值)、淹没时长(海拔因子)影响下,有着明显的分布规律。总体上看,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全氮与碱解氮含量的平均值都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LULC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平均值大小顺序均呈现为:淤泥>草地>旱地>裸地,碱解氮含量则没有特别明显的大小顺序;在不同地形因子下,土壤全氮、碱解氮与有机碳含量和地形因子LS值大小呈反比关系的,其中土壤全氮与有机碳在不同LS值段均没有显著差异,0-2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在LS值为0.03-1.16时与LS值为5.04-13.78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20-4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在LS值为0.03-1.16时与LS值为2.83-13.78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地形影响下,土壤碱解氮含量比全氮与有机碳含量更加容易变化;在不同海拔下,研究区海拔790–820 m的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都是大于820–850 m的;从总体趋势上看,消落带的河道自西向东呈逐渐开阔的趋势,地势变得相对平缓,人口密度也相对增加,人为干扰因素会影响着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分布,总体呈增加趋势。(2)干热河谷气候会加剧研究区土壤养分的流失。在研究区3次不同时间段(春季、夏季、次年春季)的采样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第2次夏季的高温多雨会促使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的流失,但是在第1次和第3次的土壤样本中,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碳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的LULC中,消落带0-20 cm深的裸地中,第1次采样的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碳含量与第2次采样的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0-20 cm的旱地中,第1次采样的土壤碱解氮与第2次采样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变动达到27.40%;在不同LS值段,消落带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碳含量在3次采样中均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在不同的海拔下,820-850 m地区,0-20 cm土壤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在第1次和第2次采样中均呈现出了显著差异性(P<0.05);在干热河谷气候下,消落带土壤结构有着变差的趋势。消落带土壤的容重、砂粒含量都是呈增加趋势,而孔隙度、粘粒含量和粉粒含量都呈现减少趋势,植被覆盖下的土壤物理结构变化较小。(3)用改进的GIS估算法计算了研究区有机碳储量。与传统的以土地利用与覆盖(LULC)为计算基础的GIS估算法相比,本文结合瀑布沟消落带的实际情况,以LULC为基准值,加入了淹水时长(海拔)因子与地形因子来做校正,估算了消落带土壤的有机碳储量。经计算,瀑布沟水库消落带0-40 cm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84134.14 t,平均密度为6.29 kg/m2,扣除堡坎与裸岩面积2.21km2后,平均密度为6.80 kg/m2。其中裸地有机碳储量为94639.13 t,草地有机碳储量为57435.46 t,淤泥有机碳储量为32051.94 t、旱地有机碳储量为7.59 t。(4)用改进的USLE模型估算了研究土壤侵蚀量。由水库消落带与陆地条件不同,其周期性的被库水淹没,雨水径流侵蚀的时间比陆地要短,而且人们在使用土地时没有对土地进行保护管理,因此USLE不能直接用于水库消落带的土壤侵蚀计算。本文修改了USLE公式,并提出了库水侵蚀因子W,为消落带土壤侵蚀的算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经计算,整个消落带土壤每年流失总量为509978.09 t,平均流失量达到175.89 t/hm2,其中旱地土壤流失量为9.90 t,侵蚀模数为75.73 t/hm2;裸地土壤流失量为471403.53 t,侵蚀模数为310.19 t/hm2;草地土壤流失量为38565.48 t,侵蚀模数为50.85 t/hm2。海拔790–810 m土壤流失量为65926.35 t,侵蚀模数为71.34 t/hm2;海拔810–830 m土壤流失量为281880.72 t,侵蚀模数为208.92 t/hm2;海拔830–850 m土壤流失量为162171.02t,侵蚀模数为259.07 t/hm2。综上所述,本文以干热河谷气候区的瀑布沟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消落带土壤有机碳、氮的时空分布特征;使用改进的GIS估算法计算了研究区有机碳储量;使用改进的USLE模型估算了消落带土壤侵蚀量与探明了土壤侵蚀分布规律,为瀑布沟水库消落带的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的高产、稳产和优质。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受环境条件、病原菌致病特点和小麦品种特性限制,目前通过抗性育种、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不能很好地控制赤霉病。深入研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是普通小麦的D基因组供体物种,含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传统分类学将节节麦分为tauschii亚种(具有圆柱状穗型)和strangulata亚种(具有念珠状穗型)。然而,传统分类结果与基于DNA序列的遗传分类结果之间并不一致,主要的矛盾集中在介于两个典型亚种穗型之间的材料。模拟普通小麦起源,以节节麦和四倍体小麦为亲本合成的人工合成小麦是导入供体种优异基因改良普
玉米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遗传与生物学研究的经典模式植物。产量性状是玉米育种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植株株型直接影响玉米的种植密度和群体产量,因此,选择理想株型的材料对于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干旱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严重限制了玉米的产量。本研究分别对多亲群体、自然群体、玉米和大刍草远缘杂交群体进行苗期耐旱性鉴定和成株期农艺性状的表型鉴定,筛选出一批耐旱性强、具有育种潜力的优良
‘早夏无核’(Vitis vinifera L.×V.labruscana L.)葡萄是三倍体‘夏黑’(V.vinifera L.×V.labruscana L.)葡萄的极早熟芽变品种,属欧美杂交种,果皮紫黑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其丰产性、生长势、抗病性等性状与‘夏黑’葡萄相似,比‘夏黑’葡萄成熟期提早10-15 d,市场优势明显。本研究以四川地区(高温高湿寡日照地区)避雨设施栽培的‘早夏无核’
以反刍家畜而言,当生产性能提高,小肠氨基酸转运、吸收和利用及微生物蛋白产量受到限制时,会导致氨基酸需要量增加,表现出某些氨基酸的限制性作用。日粮配比造成氨基酸组成的变化,直接影响氨基酸的限制性顺序,根据限制程度的不同,依次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限制性氨基酸。玉米-豆粕型为主体的日粮,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基本上为蛋氨酸(Met),而瘤胃微生物的存在导致进入小肠氨基酸的不确定性,瘤胃细菌氨基酸代谢过程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