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以综合活力取代常用的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指标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双因子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模型数据进行追踪以评价模型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社会与情绪健康量表-中学版(SEHS-S)、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学生卷(DSCS-S)、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对湖南766名中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调查。结果:(1)综合活力指标能够显著预测学生主观幸福感;相比主观幸福感指标,综合活力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更强的预测力;以新的心理积极品质指标——社会情绪健康综合活力和抑郁-焦虑-压力症状构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双因子模型各项指标良好,优于单因子模型和以主观幸福感为积极指标的双因子模型。(2)四分人群的比例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似,完全心理健康人群最多,有症状但满足者所占比例最少。追踪结果显示:完全健康组人群稳定性最高,易感组和疾患组保持了中等程度的稳定性,有症状但满足组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不稳定。(3)在积极指标得分上:完全健康者>易感者>疾患者,与有症状但满足者无显著差异;有症状但满足者>易感者>疾患者。在消极指标得分上:完全健康者<易感者<有症状但满足者,有症状但满足者与疾患者差异不显著。在校园氛围得分上:完全健康者>易感者>疾患者,与有症状但满足者无显著差异。在学业成绩上:完全健康者>易感者>疾患者,与有症状但满足者无显著差异。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完全健康者>易感者和有症状但满足者>疾患者,易感者和有症状但满足者无显著差异。(4)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各因素均能够正向预测不变组、变好组、变差组的综合活力水平。其中校园安全的感知能够对变差组和变好组的综合活力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预测力;学生感知的校园欺负状况能够正向预测学生心理疾病症状的水平。结论:(1)以综合活力为积极指标建立的中学心理健康双因子模型具有可行性。(2)中学生心理健康双因子模型的四分法能够有效鉴别不同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人群,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关注以往被忽视的边缘风险人群,为完善校园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展开提供宝贵经验。(3)四类人群的转化化情况受到校园氛围的影响。校园安全水平和校园欺凌状况对中学生健康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