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经验能提高运动员在运动场景下的认知表现已得到研究的证实,如运动员能更快地搜寻相关信息、更准确地做出预判。关于体育锻炼的研究越来越多地探索运动与一般认知的关系,如研究者考察运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运动员作为一个长期进行运动锻炼的群体,他们为研究运动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在一般认知过程上是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研究运动对一般认知活动的影响有助于将运动作为一种认知干预和强化手段。本研究利用ERP(Event Related Potential)技术考察了乒乓球运动员和大学生在一般认知加工过程上的差别。研究假设运动员由于长期训练的原因,他们在早期的视觉注意和认知控制上将与普通大学生显示出差异。结果显示:(1)在P1波振幅上,在辨别反应中,乒乓球运动员在O1、OZ点的P1振幅显著小于大学生,在选择反应中,乒乓球运动员在OZ点的P1振幅显著小于大学生;(2)在N2振幅上,在辨别反应中,乒乓球运动员在FZ点上的N2振幅显著大于大学生。在选择反应中,乒乓球运动员在F3、FZ点上的N2振幅显著大于大学生;(3)在P3振幅上,在辨别反应中,在辨别反应中两者差异不显著。在选择反应中,乒乓球运动员在CZ、C3点的P3振幅显著小于大学生;(4)在刺激呈现后400-500ms的时间段中,运动员和大学生在大脑的激活部位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辨别反应任务中,运动员主要的激活部位为顶叶,大学生除了顶叶的激活外,还出现了双侧颞叶较低程度的激活。在选择反应任务中,运动员与大学生的激活都主要集中于顶叶,在后期运动员出现额叶的激活,而大学生则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早期的加工中,运动员能在视觉注意中投入相对较少的资源;(2)在加工过程中,运动员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控制来应对时刻变化的环境;(3)在刺激的辨别中,运动员显示出较高的神经资源利用率,即以相对较小的投入完成相同的任务;(4)从后期的脑地形图上可以看出运动员与大学生显示出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运动员倾向于采取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而大学生倾向于采取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