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是当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和快感缺乏为主要特征。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抑郁症是目前导致死亡和致残的第二大疾病。阈下抑郁,又称亚综合征性抑郁、亚临床抑郁、或轻度抑郁,是指个体具有一定的抑郁症状但不满足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种状态或一类个体。研究发现,阈下抑郁在社会群体中的发生率要显著的高于重性抑郁障碍,但同重性抑郁障碍一样,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心理功能存在严重的影响。阈下抑郁被认为是重性抑郁障碍的前驱阶段,可以预测个体未来重性抑郁障碍的发生,同时阈下抑郁也增加了个体出现药物滥用和依赖等不利结果的风险。从抑郁发展的连续性角度出发,阈下抑郁被认为是个体由无抑郁发展为重性抑郁障碍的过渡阶段,因此,加深对阈下抑郁这个过渡阶段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抑郁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抑郁的早期发现、识别和防治提供实验方面的证据。近年来,随着多种脑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sting-state fMRI)和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MRI)等的出现,为研究个体认知能力和情绪状态的脑功能和脑结构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目前为止尚未有研究探讨阈下抑郁个体异常的脑结构及自发脑活动状态。另外,负性认知偏向不仅是抑郁个体的主要认知特征也是导致其发展为重性抑郁障碍的认知易感因素,目前对阈下抑郁个体负性认知偏向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注意偏向调整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而对阈下抑郁个体的干预研究目前尚未开展,更未有研究考察注意偏向调整训练诱发的脑功能可塑性。因此,本论文首先在实验1通过二次筛选法获得阈下抑郁个体,在实验2和实验3分别采用resting-state fMRI和sMRI考察阈下抑郁个体异常的自发脑活动及脑结构形态;实验4采用点探测任务,结合基于任务的fMRI考察了阈下抑郁个体负性注意偏向的认知神经机制;最后,采用注意偏向调整(attentional bias modification, ABM)训练对阈下抑郁个体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训练,在实验5和实验6分别采用resting-state fMRI和基于任务的fMRI考察训练前后阈下抑郁个体在抑郁强度、自发脑活动以及负性刺激注意偏向加工时脑活动的改善情况。通过以上三个研究6个实验全面探讨了阈下抑郁个体异常的自发脑活动和脑结构形态、负性注意偏向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干预训练在改善个体抑郁水平及脑功能上的作用,为抑郁障碍的早期发现、识别和干预提供认知神经方面的证据。研究一采用resting-state fMRI和sMRI探讨阈下抑郁个体异常的自发脑活动和脑结构形态。实验1采用二次筛选法,运用贝克抑郁量表,结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结构性访谈筛选阈下抑郁和无抑郁对照组个体。同时考察阂下抑郁个体在瑞文智力、特质焦虑、神经质、沉浸方式和自尊水平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特质焦虑、神经质和沉浸方式上显著高于无抑郁控制组,在特质自尊上显著低于无抑郁对照组,且这些差异不受性别的影响。实验2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结合sMRI,探讨了阈下抑郁个体在大脑灰质体积和白质体积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相较于无抑郁对照组,阈下抑郁个体在背内侧前额叶和右侧顶下小叶具有较小的灰质体积,而在左侧杏仁核、楔前叶和后扣带回具有较大的灰质体积。同时,阈下抑郁个体相较于无抑郁对照组在楔前叶和后扣带回具有较大的白质体积。最后,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背内侧前额叶灰质体积的变化与其抑郁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实验3利用resting-state fMRI,探讨阈下抑郁个体和无抑郁对照组个体在自发脑活动上的差异。静息态脑成像的分析指标为低频振幅波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 ALFF)。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比无抑郁对照组在右侧脑岛、右侧眶额叶、右侧梭状回和右侧颞上回具有较大的ALFF值,而在左侧舌回具有较小的ALFF值。阈下抑郁个体异常的自发脑活动和脑结构形态主要反映在负责注意控制、情绪监测和调节相关的脑区上,这些功能或结构的异常有可能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认知偏向、高情绪敏感性和低调节能力等抑郁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特征有关。研究二采用点探测任务,结合基于任务的fMRI考察了阂下抑郁个体负性注意偏向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行为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fMRI激活结果发现,在负性刺激偏向加工时阈下抑郁个体双侧额下回的激活强度显著的低于无抑郁对照组;心理生理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发现,在负性刺激偏向加工时,阈下抑郁个体的杏仁核-背外侧前额叶负连接强度显著的低于无抑郁对照组,以往研究认为杏仁核-前额叶的负连接强度越大,前额叶对杏仁核的调节抑制能力越完整。该研究表明,即便个体处于阂下抑郁的阶段,仍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该认知偏向可能是由于阂下抑郁个体杏仁核-前额叶功能环路的完整性受损导致的。研究三采用ABM训练任务对阈下抑郁个体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训练,考察ABM训练在改善阈下抑郁个体抑郁强度中的作用,同时借助resting-state fMRI和基于任务的fMRI考察了ABM训练对阈下抑郁个体自发脑活动以及负性刺激加工时脑活动的改善情况。行为结果发现,ABM训练显著的降低了阈下抑郁个体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同时经过ABM训练后阈下抑郁个体表现出从倾向于注意负性刺激转向远离负性刺激,也就是说训练后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程度降低了。而控制训练(active control, AC)组无显著的抑郁强度和负性注意偏向程度的变化。实验5静息态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经过ABM训练后右侧前脑岛、右侧额中回、左右侧额下回的ALFF值显著降低,而AC组无显著ALFF值改变;功能连接的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经ABM训练后右侧脑岛与右侧额岛、左侧脑岛、右侧缘上回、左右背侧前扣带回和右侧颞下回之间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降低,左侧额下回与左右后脑岛和壳核之间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降低;而AC组个体训练后无显著自发脑活动的改变。此外,ABM组个体训练前后抑郁强度的改变与右侧脑岛和右侧额岛、右侧缘上回之间功能连接强度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实验6基于任务的fMRI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经ABM训练后,在负性刺激偏向加工时左右侧额下回活动显著增强;训练后ABM组比AC组在负性刺激偏向加工时双侧额下回激活强度显著增高:此外,阈下抑郁个体经ABM训练后抑郁强度的降低与右侧额下回激活强度的提高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表明,ABM训练任务可以成功的降低阈下抑郁个体的抑郁强度,为抑郁个体的早期干预研究提供了证据;ABM训练可以重塑阈下抑郁个体异常的自发脑活动以及负性刺激加工时相应脑区的卷入程度。训练后活动改变的脑区主要参与了注意控制、情绪调节和适应性反应的调适。或许ABM训练可能通过改变这些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相关脑区的活动进而改善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和抑郁强度。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具有较小的背内侧前额叶和较大的杏仁核灰质体积,可能与其较低的自上而下情绪调节能力和较高的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有关;阈下抑郁个体前脑岛和内侧眶额叶皮层自发脑活动的提高可能影响其情绪刺激加上时脑岛和内侧眶额叶的卷入程度;阈下抑郁个体脑结构及自发脑活动的变化可能构成了阈下抑郁个体负性认知偏向的基础;其次,杏仁核-前额叶功能环路的完整性受损可能是导致阈下抑郁个体负性刺激注意偏向加工的基础,具体机制可能为阈下抑郁个体外侧前额叶在调节皮下区域(如杏仁核)的活动上存在异常,导致杏仁核持续的过高反向,进而出现负性注意偏向;最后,ABM训练成功的降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和抑郁强度,同时ABM训练任务可以重塑阈下抑郁个体异常的自发脑活动,改善阈下抑郁个体负性刺激加工时额下回的参与程度,进而改善了阈下抑郁个体的抑郁强度和负性注意偏向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