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运动员人才培养形成了一种独立运作、教体分离、自成体系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曾经为我国培养了众多顶尖的优秀运动员,为推进社会文明、民族兴旺和国家声望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旧有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运动员的培养机制始终没有完全融入教育大环境体系,使得运动员的文化、相关的科学知识和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难以提升,运动员的教育培养与运动训练不能实现融合。“教体结合”培养中学排球体育后备人才模式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会的需要为目的,以科学的训练方法理论为支撑,使运动员在训练与学习中得到健全的人格与丰富的认知才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解决了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使阳光体育得到充分的补充,也能使陕西省排球后备人才库得到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陕西省中学“教体结合”培养排球后备人才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学培养排球体育后备人才应该采取把教育放在首位,运动员的训练应保证在不影响他们的文化课程学习的前提下进行,不易采取把训练放在首位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2“教体结合”培养中学排球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以社会的需要为目的,以科学的训练方法理论为支撑,使运动员在训练与学习中得到健全的人格与丰富的认知才能。培养后备人才的核心部分不再是训练成绩,而是实现运动员的德、智、体、美、劳为目标的培养方针,实现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3影响陕西省中学时期“教体结合”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的的主要因素都有:我国关于中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政策与支持不够,中学领导与学生家长对中学实行“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支持率低,中学排球场地短缺、条件差,排球比赛少,排球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差,排球老师培训机制不健全,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4“教体结合”培养中学体育后备人才的政策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共识,但是关于在中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具体性操作与指导方针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