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中国,内外交困、战火频仍,频繁的战争冲突,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广大民众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与伤痛,更引起许多有识之士和爱国志士纷纷走向“救亡图存”的抗战救国之路。生长于这一时期的词人,由于政治环境的急剧恶化和内外战争的长年摧残,纷纷用“词”这种心灵的载体,细腻而深沉地表达着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对时局的关切、对战争的思考,向后世展示着他们当时那种迷茫、彷徨、流离失所、无力回大的心情,这也促成了晚清战争词创作的繁荣。本文根据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词学资料,梳理晚清战争词百年的创作轨迹与辉煌实绩,力图脉络清晰地展现晚清战争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并深入考察其独特的“词史”价值与艺术成就。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章通过检索一些晚清词集汇编资料和史料文献,特别是相关的词话、词集汇编、词选本和清代人物传记资料等,按词人的姓名、生卒年、籍贯、科举、仕履、词集等项,整理出晚清战争词作者简况表。再结合词人的出生时间、区域分布、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统计与分析,来具体探讨晚清战争词作者的分布与构成情况,分析晚清战争词作者的主要阶层类型与艺术倾向表现等。第二、三章围绕晚清一些重大的战争事件,主要有政局动荡的嘉道前期、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血火纷飞的太平天国战乱、战火依然的同光中兴、惨烈悲壮的甲午战争、劫难深重的庚子国变、艰难前行的清末革命等七个专题,力求从战争词创作的角度来还原这些战争的真实面貌,并结合一些重要词人与词作的分析,认真梳理晚清战争词百余年的主要轨迹与发展脉络,归纳每个阶段战争词创作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第四章,结合晚清战争的不同性质与战争词创作的实际,主要分为反抗列强侵略战争与爱国主义的高扬、平定内部叛乱战争与政治秩序的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战争与民主革命的号召等三种类型,来具体探讨每种类型战争词中的重要主题和价值取向,以及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第五章是从艺术分析的层面,按照“词亦有史”的创作意识、蕴涵丰富的意象建构、“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以“悲”为主的艺术风格等四个方而,来重点归纳晚清战争词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特质,努力发掘晚清战争词作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