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ni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属于环境友好型材料,因其价格低廉、部分可生物降解、回收方便等特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与合成纤维相比,天然纤维具有长度短、长度分布不均匀、存在天然卷曲等特点,如果采用天然纤维制备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很难保证纤维在复合体系中的纵向伸直性,且天然纤维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导致纤维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差、容易抱团,使制备的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差。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选用苎麻作为增强材料,研究制备苎麻纤维单向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分析成型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改性研究,其主要内容有:1.课题中苎麻以粗纱的形态作为增强材料,采用模压工艺制备苎麻/聚丙烯复合材料。将苎麻纤维制成粗纱后,由于纤维在纱中具有高度的取向性,纵向伸直性好,纤维在复合体系中能更好的起到承担载荷作用。且粗纱只存在弱捻,纱条中纤维排列较松散,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在保证纤维纵向伸直的基础上将粗纱松散成单纤维状态,有利于聚丙烯基体的浸润,且通过选择合适的成型工艺参数可以保证苎麻/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型性。2.采用单因子法分析成型温度、压力、保压时间、冷却方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使用DSC研究不同冷却方式处理条件下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的变化,并采用ANSYS有限元方法模拟分析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情况。结果表明,成型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当成型温度、压力、保压时间、冷却方式分别选择165℃、8MPa、10min、随加热板一同冷却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拉伸强度,为44.6MPa。选择随加热板一同冷却,复合体系将长时间处于较高的温度下,有助于PP的异向成核,结晶度较高,材料具有最佳的拉伸强度,其熔融焓值为5.55J/g。采用ANSYS有限元方法模拟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证明了采用温度165℃、压力8MPa、保压时间10min、随加热板一同冷却的工艺用于制备苎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可靠性。3.采用不同浓度的偶联剂处理苎麻纤维,当偶联剂浓度为1%时复合材料具有最大的拉伸强度,为52.6MPa。分别将未处理及经1%偶联剂处理的苎麻纤维制备成不同纤维含量的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随着纤维含量的提高而增大,纤维含量在25%时力学性能最好,且在相同纤维含量的条件下,偶联剂改性处理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始终要比未处理的高。4.使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处理苎麻纤维,分析对比碱处理、偶联剂处理及两者混合处理这三种改性方法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碱处理浓度为8%时材料的拉伸性能最好,达到了55.4MPa。通过分析比较,碱处理后再经偶联剂处理的方法不仅消除了多余的杂质等成分,且偶联剂的添加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该处理方法与单独使用碱处理和偶联剂处理相比其改性效果最好,拉伸强度最高,为57.9MPa。
其他文献
根据放矿椭球体理论,对老矿山的废旧采场进行调研,选择有潜力的采场进行布设工程,充分运用采矿方法,使不同采矿方法融合使用,回收矿石,提高矿石回收率。从挖潜对象的筛选、挖潜实践
基于案例的教学法对于基础及临床教学有着多维度的提升作用,然而目前尚无针对案例教学法的中文案例库。为此,课程组尝试编写了30例适合基础医学人体组织与功能课程的教学案例
民间借贷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曾一度繁盛。近现代由于银行业等正规金融行业的兴起,逐渐衰落。现阶段,鉴于市场融资需求的扩大等原因,民间借贷也快速发展,并日益受到社会重
汉语二语教学中汉字的认读识别是汉字阅读的必经之路。汉字的认读及加工处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二语学习者对汉字的视觉加工能力(visual processing ability)、语音意识
作者根据大西林铁矿的开采实践,结合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不断地改进采矿方法,满足矿体变化的要求,探索出适合矿床开采特点的安全、经济、高效的采矿方法.
近年来,随着出入境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的不断建设,已经建成初步的管理系统,并成为各级出入境管理部门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部分原有出入境管理系统在数据采集、处
如何实现成本节约是当今所有企业头等关注的课题之一,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非生产型采购成本也将大幅增加。对于组织庞大,产品线和管理结构都比较复杂的跨国企业来说非生产型采购
由于X射线具有穿透物质不被折射和反射,不受电场、磁场的影响,并且按直线传输和一定规律衰减的特性,已广泛地应用在医疗卫生、工业生产、科学研究、武器研制、国防建设、航天工
本研究是基于技术问题及现象,并结合生态位思想的技术进化研究。基本方法是从传统的工程学的视角,吸收多学科的观点,结合自然技术领域的相关案例分析,在本体论基础上提出经验
在高安全性要求的复杂人机系统中,操作员需要与自动化系统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其中,操作员的性能表现成为决定系统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可以对操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