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患肢郄穴方法用于治疗髋关节手术后急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根据诊断及纳入标准将60例髋关节手术后急性疼痛(疼痛分级≥2级)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5~69(49.46±13.39)岁,术后疼痛程度等级2级21例、3级9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4~70(47.30±13.92)岁,术后疼痛程度等级2级20例、3级10例。两组性别、年龄、术后疼痛等级经统计学处理,均有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试验组予以疏密波电针患肢正经郄穴30分钟,每日2次;对照组予以肌肉注射西药美洛西康注射液15mg,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天,并随访2天。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0.5h、2h、8h、12h,第二天与第三天9时、13时、16时、21时及随访2天的9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术后疼痛分级标准评分法及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给予评分记录患者疼痛情况,并记录其副反应的发生情况。成果:经治疗后,电针患肢郄穴及肌肉注射美洛昔康注射液均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两组在治疗前后各观察时点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有P<0.01);镇痛治疗前、后各观察时点的疼痛体征改善情况,试验组平均分数下降与对照组相当,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均有P>0.05);两组镇痛疗效除第二天9时外,其余观察时点总优良率均较高,且第三天13时后两组总优良率均达100%;第二天21时与第三天16时试验组优良率要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优良率其余观察时点基本相当(均有P>0.05)。两组术后镇痛治疗过程中,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试验组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且安全性等级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患肢郄穴治疗髋关节手术后急性疼痛其镇痛效果与西药相当,均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而电针郄穴副反应的发生明显下降,安全性要优于镇痛药。电针郄穴镇痛临床疗效肯定,且该法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无毒副反应,值得在临床治疗急性痛证中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