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econstructionist Study of Stephen Dedalus’s Identity in Joyce’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09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乔伊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读者应邀步入主要人物史蒂芬·达德勒斯的意识深处。他自我理智的觉醒促使他抛开天主教以及整个爱尔兰社会形成的保守传统,最终导致他的自我流放。《画像》也表现了史蒂芬从童年到青少年再到成年的成长历程,以史蒂芬离开爱尔兰的前夕告终。这部小说以微妙的方式展现了家庭、天主教以及政治在身份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本论文试图运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研究乔伊斯的《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揭露史蒂芬·达德勒斯身份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本文也展示了史蒂芬寻求稳定身份过程中的不稳定性,诸如延宕、失败、挫败和绝望,这些不稳定性导致他作为牧师、艺术家或者民族主义者的身份危机,最后以无法实现任何目标而结束。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包括《画像》背景的简要介绍和作者生平,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的布局。第二章探讨史蒂芬对牧师职位的拒斥。史蒂芬出身于天主教家庭却不愿成为教会成员,这种矛盾使他悬置作为牧师的使命。在史蒂芬被他的牧师老师误罚之后,他视宗教为一个压迫和道德奴役的机构,对宗教怀恨在心,并下定决心反抗宗教。他的反抗在他开始感到罪过之时,他与一名妓女发生关系,他忏悔,在一场可怖的地狱场景的布道之后放弃了提供给他的牧师职位。第三章研究史蒂芬·达德勒斯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危机。史蒂芬的艺术之旅表明他是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在鸟-女孩的场景中,他看到一个鸟一样的姑娘在河的后面凝视,此时他似乎认识到艺术的召唤,决心构建一位艺术家的身份。在那以后,他无法证明自己的艺术才华,他写的小诗毫无特色。小说的标题《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他的日记都展现了史蒂芬无法实现艺术家身份的内在矛盾。对史蒂芬的名字的分析也揭示了导致史蒂芬形成艺术家稳定身份的努力推延的悖论和反讽。第四章考察了史蒂芬对国家认同的拒斥,以及他摆脱民族主义束缚和自我放逐的能力。他决心拒绝参加爱尔兰语言和文化复兴运动的邀请,他把英语称为压制爱尔兰语的殖民语言。史蒂芬的家庭是爱尔兰身份的化身,努力帮助他形成一个国家认同。但是史蒂芬在流亡后是否成功的问题仍然存在,这表明他最终形成一个稳定身份的目标还没有实现。第五章总结了论文讨论的要点。
  总之,运用德里达理论对史蒂芬身份的研究表明,史蒂芬·达德勒斯的生活中存在着不一致、矛盾或跌宕起伏。这导致他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努力无限延期。因此,史蒂芬的旅程缺少一个中心。他试图通过建立一个稳定的身份,如牧师、艺术家或民族主义者来构建一个生活中心的努力被破坏了。他决心在没有任何稳定身份的情况下自愿流亡,这肯定了德里达的论点,即正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或建构身份的无止境的旅程中。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经济资源。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文化多样性快速消亡、存量锐减,经济资源进一步趋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各国政府保护本国文化传统和表达自身诉求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咸阳宫》和《大秦帝国》这两部以“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为题材的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两部小说的“底本”虽有重合之处,但是作者叙述方式和思想倾向的差异使这两个“述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目。论文绪论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概述了两部小说的研究现状,第二节为研究思路。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作者的思想与当代政治历史对小说叙述的影响之上。论文正文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第一节从《咸阳宫》作者历
学位
1985年,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综合性文学刊物《黄河》创刊。34年间,《黄河》刊发了大量反映“北方地区农村和农民生活”的乡土小说,从这些小说中可以勾勒、还原出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北方乡土世界。本文拟对1985-2015年间发表于《黄河》上的这一部分小说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体现出的北方乡土特色,从而更加明确它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论文的绪论部分分为两节,其一是简要介绍《黄河》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
清末至民国,政体不断变化,国文教育也在逐步转型。随着“国语科”的合法化,国语课堂对现代语文知识和作文范文的要求也在加深。白马湖作家群的成员大都担任过教师,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深感这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遂将教学、创作、出版相结合,从事着“立人”的工作。一方面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语体文的知识,一方面发表散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文章,在国文教育转型背景下建构着现代的文章学。本文以白马湖作家群在国文教育转型视域下
《载驱》篇是《诗经·齐风》中重要一篇,历来受研究者所关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载驱》篇的研究呈现出整体化、道德化的倾向,由此在主旨、字词等方面出现诸多分歧。其中有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论证《载驱》篇诗旨为“哀姜说”的正确性。并以此为纲,对《载驱》篇做全面的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载驱》篇产生背景,《载驱》中人物考,《载驱》篇主旨辨析,《载驱》篇字词辨析与场景分析。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学位
金初文学的整体面貌受到了北宋文学的直接影响,并与南宋文坛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但就其文学独立性而言,金文学并不受宋文学“压制”。有了“借才异代”时期的过渡和科举的推动,金人对国朝的心理认同加强,随国朝文学振兴而树立起来的还有金人愿为正统后继者的文化自信。金代散文的赋化现象正是这种自信的表现之一。赋在金代文坛享有极高的文体地位,以赋法入文是文体发展的规律性使然,亦是金人时代精神的体现和主动的选择。赋化
学位
《乌鲁木齐杂诗》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文学家、《四库全书》总修纂官纪昀在流放新疆期间在乌鲁木齐所作的诗集。本文以《乌鲁木齐杂诗》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乌鲁木齐杂诗》中的新疆镜像书写。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以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为代表的清代边塞诗和前代边塞诗不同的特点,由前代的搜奇猎异到继承《诗经》的风雅精神,使边塞诗具有了十五国风的性质,实现了从边塞书写到本土书写的重要转化。全文由
学位
“本色”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色”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从哲学到文艺批评的转变,它既指创作者的“专业”的手法与身份、也指诗歌或词曲的“正宗”的地位,又指作品语言风格上的平淡朴素,但以上这些都是从文体特性方面上对“本色”范畴做的规定,主要指文学体裁固有的审美特征。而在明代心学语境的影响之下,主体意识高扬,表现出强烈的自由人格与生命精神,在此语境之下,心学文论家对“本色”范畴作
学位
作为清初的文坛盟主,王士禛是清康熙年间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之一,除文学创作成就外,标榜声华,自树坛坫,是“神韵”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诗坛上标榜声华,自树坛坫,开创“神韵”诗派。其中《师友诗传录》及《续录》,乃是王士禛与门生弟子及其友人关于诗学的日常问答记录,涉及诗史、诗体、诗法等内容,以探讨写作技法为主。《师友诗传录》与《续录》是王士禛晚年诗学观念的总结之作,其不仅能全面展现王士禛“神韵派”诗学
学位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成分。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从1998年一些关于话语标记语的文章发表以来,我国关于话语标记语的研究逐渐系统化,研究者从多角度分析了话语标记语的特征和功能。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多从语用功能、语篇功能等方面对话语标记语展开研究,从说话者角色、说话者身份、不同语境等方面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试图探索话语标记语与人物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