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白芥子丸三伏贴治疗肺气虚型、肾气虚型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2、观察治疗前后IL-13、IFN-γ在患者血清中的差异,并与对照组比较,在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白芥子丸三伏贴治疗哮喘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在西医诊断为轻至中度持续的哮喘患者中,选取中医辩证为肺气虚型、肾气虚型的哮喘患者各60例,把两型哮喘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分别分为白芥子丸三伏贴+舒利迭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单纯舒利迭治疗组(简称对照组)各30例,并设立健康组30例。动态观察治疗前1天,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急性发作次数和肺功能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各哮喘组和健康组外周血IL-13、INF-γ的浓度。结果:1.治疗组及对照组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一定改善,监测期内治疗组哮喘患者无症状天数较对照组多,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5),治疗组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和应用万托林次数均较对照组少,统计分析显示有差异(P<0.05)。治疗组肺气虚型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和应用万托林次数较肾气虚型少,统计分析有差异(P<0.05)。2.治疗后各组哮喘患者肺功能FEV1%pre、PEF%最佳值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后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型哮喘患者各组间肺功能FEV1%pre、PEF%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肺气虚型较肾气虚型改善明显,统计分析有差异(P<0.05)。3.治疗前两型哮喘患者血清IL-13浓度均高于健康组,IFN-γ浓度低于健康组,治疗后各组哮喘患者外周血IL-13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而IFN-γ浓度呈增高趋势,但治疗组外周血IFN-γ、IL-13浓度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大,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1);其中肺气虚治疗组IFN-γ、IL-13浓度变化幅度最大,和其他各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总体上,治疗前哮喘患者外周血IFN-γ/IL-13的比值降低,治疗后IFN-γ/IL-13的比值有所增高,但仍低于健康组,治疗前后统计学分析均有差异(P<0.05)。4.所有入组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与外周血IL-13、IFN-γ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肺功能FEV1%pre、PEF%最佳值与外周血IL-13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经白芥子丸三伏贴治疗,两型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均得到改善,说明白芥子丸三伏贴治疗哮喘有效,其中对肺气虚型哮喘患者效果更显著。2.白芥子丸三伏贴可干预哮喘患者血清IL-13、IFN-γ水平,使IL-13浓度降低,IFN-γ浓度升高,从而使IFN-γ/IL-13的比值增高,趋于向健康水平变化,此机制可能为白芥子丸三伏贴治疗调节免疫的作用机理,从而使哮喘患者免疫力提高,急性发作次数减少。3.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FEV1%pre、PEF%最佳值与血清IL-13浓度无明显相关关系,与血清IFN-γ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