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教育如何才能完成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既是深化教育改革,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我国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和薄弱的环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有人对中国的教育做出了这样评价:我们有两个优势和不足,一个优势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另一个优势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参加国际的各种竞赛,成绩都很好。两个不足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这种情况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江泽民曾明确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并多次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弥足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目的,笔者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视野中,构建以培养创新教育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体系;构建教会学生学会创造体系;构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体系为目标。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为什么和怎样进行创新型教育教学的研究。关键是要通过文章的论述,确定其研究价值及实践价值。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手段可采取阅读文献、访问交流、尝试教学实验、网络阅读、网上交流等。在对中学生发展尤其是思维发展的潜在关注和积极适应中,探讨在中学作文教学领域,创新教育教学对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的价值以及验证创新教育教学对现行语文教学是一种补益、催变、改造并最终整体提高的提法及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