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史是翻译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但却亟待加强的部分,译史中翻译家的研究更是如此。随着晚清文学翻译的兴起,涌现出了不少优秀译者。不过学者的目光历来关注严复、林纾乃至梁启超等主流的男性译者。殊不知,中国第一批本土女性译者也出现于这一时期。近些年来中国学者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不断增多,肯定了这批女性译者对于当时的翻译做出的贡献,但是多是通过女性主义的角度加以分析,且大都是从群体角度入手,对于女性译者的个体研究并不常见。笔者试图凭借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对女性译者个体进行研究,探索女性译者陈鸿璧的著作中是否存在与女性译者群体不合的特质。通过细读文本发现,其作品并不适合女性主义的视角,她虽为女性译者,进入了女性书写的领域,关注点却与多数女性译者不同,而是与当时文学系统内外的诸种主流因素紧密相连,无论是作品选材还是主题体现都符合当时的翻译主流,与男性译者区别不大。她的译作选材包括带有革命色彩的历史小说、流行于当时的侦探小说,展现出对独立、自由、公平和法制以及正义的渴求等,而这些也恰恰正是男性译作中常见的主题,而当时多数女性译者关注的是家庭、爱情等主题。但是她在翻译策略和叙事模式上同时也有一部分创新点。翻译时更加尊重原文,并且在保留“充分性”的同时,为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而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几乎每一部小说中都运用了注释和相应的副文本,对专有名词、特有风俗及物件等给予解释。在叙事模式方面,一反当时的主流翻译风气,保留了大段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一部分作品也未采取章回加题目的形式,仅仅只是标明章节数目,且运用倒叙手法叙述。不仅尊重了原作,同时也兼顾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通过这一系列特征的总结和与当时翻译风气的对比,发现陈鸿璧的译作在选材和主体方面符合当时的翻译规范,而在翻译策略和叙述方式方面也有自己的创新。而其作品和当时翻译文学系统之间、本土文学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有值得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