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通过抛接球任务,对140名8-15岁的青少年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进行手眼协调能力的测试,将被试分为8-9岁组,10-11岁组,12-13岁组,14-15岁组。再将每个年龄段分为低频次组(每周训练少于3次)和高频次组(每周训练大于5次),探讨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趋势,确定利用手眼协调能力指标进行选材的最佳年龄段。(2)改变测试的条件,探究不同版本的手眼协调测试的区分度和信度会有怎样的改变,最终选出区分度和信度都较高的版本,作为手眼协调测试的版本,并找出该版本的临界值。以提高该测试的实用性。研究方法:测试使用乒乓球进行抛接球,被试距离竖直放置的球台1m或1.5m,采用双手过肩抛球,一手抛球,另外一只手接球,接到球的手将球抛出,30s内和60s内接到球的个数直接记录为成绩,旨在找出较为客观的测试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反映运动员潜力的测试方法与评价标准。(1)利用单因素方差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手眼协调发展的趋势(2)运用受试者敏感度曲线对各版本的测试进行区分度的对比分析,再通过组内相关系数以及Bland-Altman分析图对各版本的信度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区分度和信度的结果得到最适合的测试版本。再次运用受试者敏感度曲线对该测试进行分析,找出临界点。研究结果:(1)8-13岁年龄段低频次组青少年乒乓球的手眼协调能力与高频次组运动员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14-15岁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同时鉴于选材工作的性质以及如今中国国家队在招募时对于运动员年龄的要求(15以上),14-15岁是最适合进行手眼协调能力选材的年龄段。(2)1m30s测试版本曲线下面积为0.87,组内相关系数为0.74;1m60s测试版本曲线下面积为0.90,组内相关系数位0.84;1.5m30s测试版本曲线下面积为0.90,组内相关系数为0.81;1.5m60s测试版本曲线下面积为0.87,组内相关系数为0.86。综合各版本的区分度和信度,本研究选择1m60和1.5m60s版本对14-15岁青少年男性乒乓球运动员的潜力值和手眼协调能力进行研究。发现1m60s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信度,1.5m60s具有较低的假阳性率。结论:(1)14-15岁较适合作为手眼协调选才的年龄段(2)距离的增加增加了测试的信度,测试的区分度受到时间和测试难易程度的多重影响(3)1m60s,1.5m60s较适合作为手眼协调能力选材的测试版本。在1m60s版本下,临界值分别为60,60球的成绩能够正确区分92.3%的潜力组运动员和75%一般组运动员;在1.5m60s版本下,临界值为59球,该成绩能够正确区分76.9%的潜力组运动员和100%一般组运动员。本研究给教练及相关人员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实用的测试手眼协调能力的方法。建议将1m60s的60球和1.5m60s的59球作为测试标准。以期为选材和训练工作提供参考。若能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将进一步提高评价标准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