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礼德用“标记一价值”这一对概念表明识别小句的两项有抽象层次上的差别。“标记-价值”配置结构可以标明识别小句的语态。当“标记-价值”与“别识别者-识别者”两组范畴结合形成的两种编码结构(解码等式与编码等式)。Toolan(1992) 讨论了“标记-价值”配置结构在语篇中的功能意义,认为解码与编码结构在具体的文本的产生和理解中可以创造不同的认知取向:说话人对现象解释还是提供具体事例。Davidse(1992) 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了两种配置结构。认为标记与价值关系反映的是符号两个象征层,即语言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解码与编码结构不同的性质。然后,她(1996) 又进一步重新诠释了韩礼德的八格配置表,认为八格配置表比四格配置表更完整的反映了符号两个象征层面的“相互关联性”。我个人认为,Davidse对韩礼德的八格配置表的解释不正确。本文提出三个问题:“标记-价值”关系得本质是什么,或“标记-价值”如何获得它们这一认知上的差别?Davidse对这一范畴及其配置的误解何在?是否有尚未探讨的配置可能性,它们在语言系统中有同样的重要性?基于韩礼德的对儿童语言语言发展的观察,本文讨论了“标记-价值”关系的个体发生模式,并提出它们源自两种基本经验:物质经验和意识经验。“标记-价值”配置是对成人语言的多维象征空间中符号运动,或“互现(redundancy)”推进运动的语法化。并非如Davidse所认为的,“标记”和“价值”两者单独表明了符号运动功能,而应该是它们与“别识别者-识别者”的配置共同完成这一功能。为了进一步指出Davidse的错误所在,从两个假设的语境(语境I和语境II)和两组四个对话(对话1和对话2,对话3和对话4) 中,考察标记-价值可能的配置(配置I)。随后,通过考察对对话1和对话2不同延伸可能,讨论另外可能的配置。发现隐喻性的标记标记结构,无论在产生和理解中,都有两个符号运动过程在起作用。它不仅为“不可言表(ineffable)”的意义提供了表达的手段,而且还说明了语言的元稳定(metastable)系统的特点。这样,完全可以把隐喻性结构纳入功能语法系统之中,而不必寻求语用学的解释。可以把它作为“标记-价值”结构的一种新的配置(配置II)。这样,本文根据“互现”理论,对“标记-价值”配置结构有了更完整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