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值得引起广泛关注。矸石山对矿区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矿区的和谐发展。本文以寺河矿为例,通过实地勘察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改良效应的影响,并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居民属性对环境感知的影响及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找出最佳植被恢复方式,为今后矿区矸石山治理提供参考;同时,探索居民对当前矿区环境的认识,找出当前矿区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指导今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序进行。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其中,椿树模式对土壤酸碱度改良效果最佳,改良后pH值为7.73;且表现出垂直变化规律,深层土(40-60cm)pH值高于表层土(0-20cm)。槐树模式对土壤有机质改良效果最佳,最高可达对照水平的1.79倍;且表层土(0-20cm)含量大于深层土(40-60cm)。(2)4种土壤重金属元素Zn、Cu、Pb、Cr含量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且Pb、Cr含量高过山西背景值,以Pb的富集量最大。其中,灌木模式对Zn元素吸收量最大,椿树模式对Cu元素吸收量最大,槐树模式和椿树模式对Pb和Cr元素的净化作用最明显。Zn和Pb元素含量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Cu和Cr元素含量与土层深度呈正相关。(3)居民对矿区环境问题最满意的是矿区矸石山治理情况,其次是植被绿化情况;而最不满意的是矿区卫生和噪音污染,其次是空气质量和水质质量。居民属性对环境感知的影响差异很大。年龄对矸石山治理和噪音污染的影响最大,居住时间对植被绿化的影响最大,女性对空气质量、水质质量、噪音污染、及矸石山治理的感知最高,而从事工矿业、农业、和退休居民对空气污染、水质质量、噪音污染、植被绿化、矸石山治理的感知强度最高。综上所述:寺河矿矸石山植被恢复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土壤环境各方面均有所改善,以椿树模式对土壤性质和重金属的改良效果最好,居民对矿区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