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锰铁锂脱嵌过程中的微结构演变

来源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h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硅酸铁锂(Li2FeSiO4)及硅酸锰锂(Li2MnSiO4)为代表的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具有成本低、比容量高、化学结构稳定及环保性好等优点,作为最具有潜力的锂离子正极材料之一,已成为研究热点。虽然理论上这类材料可以实现两个锂离子的脱嵌,从而获得高比容量,但是,Li2FeSiO4的第二个锂离子脱出电压超出常规商用电解质所允许的范围,而Li2MnSiO4以及锰改性的硅酸铁锂(Li2Fe1-zMnzSiO4)虽可发生超过一个锂离子的脱嵌反应,但容量衰减严重,导致其衰减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并阐明容量衰减机理。本论文选取Li2Fe0.5Mn0.5SiO4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该化合物在充放电过程中的锂离子脱嵌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考察了不同脱锂或嵌锂态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LixFe0.5Mn0.5SiO4(0.0≤x≤2.0)在锂离子脱嵌过程中的微结构演变及离子价态变化,从本质上阐明了容量衰减机理。  结果表明,LiFe0.5Mn0.5 SiO4的锂离子脱嵌行为非常复杂,存在两个特征脱嵌锂区间。当0.625≤x≤2.0时,脱锂及嵌锂过程完全可逆,晶胞体积变化率不超过1.3%,理论上不会发生明显的容量衰减。当x≤0.50时,脱锂及嵌锂过程变成完全不可逆。此时,脱锂相与嵌锂相的微结构发生变化,使得脱锂与嵌锂的形成能曲线不重合,能量差至少达到15.63%,从而导致充放电的路径不一致。  导致LixFe0.5Mn0.5SiO4发生不可逆脱嵌锂过程的主要原因为,在脱锂相Li0.625Fe0.5Mn0.5SiO4进一步脱锂形成Li0.5Fe0.5Mn0.5SiO4时发生了结构转变:伴随着晶胞体积的骤减(变为-13.4%),晶体结构中稳定的铁氧/锰氧四面体(四配位结构)转变为高度变形的铁氧/锰氧多面体(五配位结构)。由于部分能量消耗在形成五配位结构的额外成键中,是不可恢复的能量损失,因此,四配位结构向五配位结构的转变是介稳态向稳态的单向不可逆转变,可逆的脱嵌锂过程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将五配位结构重新恢复为原始的四配位结构。因此,发生过多脱锂后(x<0.625),该材料的嵌锂过程无法自发进行,从而导致容量损失。
其他文献
本论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7184)资助。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人类亟需开发新能源发电技术以取代传统能源为全世界提供可靠环保的电能。分布式发电系统(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DG system)是目前新能源接入电网的一个有效途径。其中,光伏发电(Photovoltaic/PV)以其清洁、安装方便等优势成为了本世纪最为重要的发电方式之一。近二十年里,光伏发
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大规模风电基地中采用不同类型的风电系统组成混合风电场已是大容量风电场构成的主要方式。我国风电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所接入电网较为薄弱,电网电压不平衡现象时有发生,而当前风力发电技术应用的两种主流机型——双馈感应风电机组和永磁直驱风电机组在面对不平衡电网电压时的电网适应能力并不相同。因此,在电网电压不平衡条件下,通过混合风电场中不同类型风电系统之间的协调控制,有望提高整个
本文针对我国近年来煤矿事故频频发生的现状,从煤矿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研究开发了矿用人员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为煤矿管理人员提供员工进出限制、考勤统计分析、井下员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