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从社会建构的角度上看,特定环境叙述的成功建构往往受到政治权力、经济资本、商业逻辑、科学权威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媒介素养的提高,民间的声音也成为了影响媒体环境新闻建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垃圾焚烧议题的媒体建构为例,选取《南方都市报》中垃圾焚烧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为指导,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描述媒体环境新闻建构的文本特征,重点分析了民众和NGO在新闻场域中的话语表达及其对环境新闻建构的影响。在建构垃圾焚烧的新闻报道时,《南方都市报》注重对垃圾焚烧事件的即时和总结报道。一方面,南都足够重视垃圾焚烧议题,倾向于将其视为社会生活议题。但是,在垃圾焚烧新闻报道中依然无法避开政治因素,甚至存在对政治信源的依赖;另一方面,南都的垃圾焚烧新闻报道给予民众较大的话语空间,而NGO则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民众的话语表达方面,民众对新闻文本的框架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倾向于表达公众参与、维权和冲突、风险不确定性的框架内容,并对文本反烧论据有显著影响。经济地位不同的民众对新闻文本的影响存在差异,媒体的信源引用更偏好中上层民众,但底层民众的话语表达则更加倾向于提供反烧论据,并对垃圾焚烧持反对立场。在NGO的话语表达方面,NGO在垃圾焚烧新闻报道中是被忽视的存在,对媒体环境新闻生产不具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民众在垃圾焚烧的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话语空间,具有影响环境新闻生产的能力。但是,媒体给予民众话语空间的同时也存在对经济精英的偏好,而NGO则直接在垃圾焚烧这一环境新闻的生产中失语。新闻场域中民众和NGO话语表达的现状表明民众和NGO对新闻文本的直接影响是不充分的。要进一步促进民间声音的媒体表达,需要民众和NGO遵循转型期媒体的运作逻辑,采取合理的媒体运作策略;需要在党管媒体的原则下继续深化传媒体制改革,适当放松政治权力对媒体的束缚,发挥媒体为民间声音提供舆论平台的功能;也需要媒体在市场化背景下对专业主义理念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