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主要从以下两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目的: 通过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的病原学结果,了解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点,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分析济南市儿童医院2014.09.01-2014.12.31期间患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患者206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1、206例病人中,检出病毒抗体阳性者47例,占22.8%,以合胞病毒、腺病毒为主,分别占检出病毒的56.7%、40%; 2、206例病人中,检出细菌病原者64例,占31.7%,以肺炎链球菌多见,占检出细菌的44.3%; 3、206例病人中,检出混合感染者41例,占19.9%,以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多见,占混合感染的26.8%; 4、喘息组病毒、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喘息组,经比较,两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值为10.328,p值为0.001;χ2值为7.504,p值为0.006;χ2值为11.24,p值为0.001); 5、对性别、既往喘息病史、湿疹史、家族过敏史、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及所感染病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性别、既往喘息病史、所感染病原的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结论: 1、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以合胞病毒、腺病毒为主; 2、肺炎链球菌为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首位细菌病原; 3、病毒、肺炎支原体在喘息组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喘息组; 4、性别、既往喘息情况、感染因素可能与喘息有关。 第二部分 目的: 通过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细菌病原的资料,来了解细菌病原与婴幼儿喘息之间的可能关系。 方法: 分析济南市儿童医院2014.09.01-2014.12.31期间患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患者206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1、喘息组与非喘息组的细菌病原总检出情况,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568,p值为0.109); 2、喘息组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高于非喘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432, p值为0.02)。 结论: 1、喘息组与非喘息组的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病原检出率无明显差别; 2、喘息组患儿肺炎链球菌的定植/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患儿,肺炎链球菌的感染或定植可能与喘息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