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美国华裔作家黎锦扬的《花鼓歌》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lzn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锦扬的小说《花鼓歌》曾两度在百老汇上演,分别由罗杰斯、海默斯坦在1958年和黄哲伦在2002年改编为舞台剧。《花鼓歌》是第一部作为讲述美国亚裔生活的舞台剧登上百老汇的。小说《花鼓歌》也在1957年荣登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小说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作者黎锦扬也是早期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驱。《花鼓歌》讲述了一个关于华裔家庭的精彩的故事,形象地写出了华人移民寻求同化的奋斗历程。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这篇论文试图通过跨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花鼓歌》,将分为六个部分分别讨论。首先,第一章介绍了美国华裔文学。美国华裔文学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尽管曾经被忽视,被边缘化,现在已经渐渐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篇论文试图解释华裔美国文学发展史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之后又介绍了《花鼓歌》的内容以及作者黎锦扬的生平。《花鼓歌》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而写下这部引人入胜的成功作品的作者黎锦扬也是早期美国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第二章对这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做了一个概述。首先对跨文化研究做出定义并加以解释,之后阐释对比研究和语境分析。同时,本章节还说明了从跨文化角度研究这部小说的重要意义。完整的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已成为当今现代社会的主流。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第三章具体分析了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华人移民来到美国后,将自己本土的中国文化也带到了美国,并且影响着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比如一些中国古老的文化习俗还有儒家思想。黎锦扬在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论文首先介绍了《花鼓歌》中描绘的唐人街美国华裔的真实生活图景之后深入分析了儒家哲学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还说明了小说文本笔墨之间反映出的小说对汉语文化的继承。第四章通过讨论小说中主要人物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分析了小说中的同化倾向。这种同化倾向的发展与变化主要通过三个主要人物表现出来:王奇洋,王大以及王大的朋友张灵玉。小说《花鼓歌》将两代人之间对待中美文化的不同态度体现出来,表达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华裔对得到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渴望,认为接受美国文化,进行同化才是美国华裔的救赎之路。第五章在历史和社会语境下分析本小说,阐释了“大熔炉”时期的民族关系,说明了排华政策在华人历史上对美国华裔产生的影响,说明了美国华裔在当时受到的歧视和排挤以及他们身份建构的同化意愿。本文在最后一章总结全文并提升了主题,说明跨文化研究《花鼓歌》的重要意义。美国华裔构建文化身份的议题也为当今全球化文化的共存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遗产税的征收饱受新自由主义者的攻击,劳动价值论也面临着自身的矛盾,从而使征收面临法理上的困境。只有摆脱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的束缚,以历史的眼光,从技术价值的角度分
舞蹈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门类其历史感源远流长,当今社会舞蹈已成为人们共通的语言,但对于同一部舞蹈作品,中西方观众在审美角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从舞蹈文化背景,舞蹈培
在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提高公共管理的绩效。探讨行政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借鉴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对祛除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中存
<正>由于和俄罗斯的日益紧张局势,欧盟正在计划一个连接所有28个成员国的超级电网,为成员国提供对抗停电的保险。来自研究、行业和公用事业领域的40个机构组织集合在这项6300
长期以来,语言学一直着重研究语言本身,即研究语言的发音系统、语法结构、语义构成等方面,其着眼点集中于语言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各种现象,很少关注语言的外部环境,忽视了语言
<正>以目前1190万标准箱的年处理量,鹿特丹港已成为欧洲港口的领军者。尽管2011年各港口吞吐量最终数据还未出来,但鹿特丹港仍然可以保持在西北欧近30%的市场份额。鹿特丹港
最近几十年内,在苏联采矿工业中有用矿物露天开采的先进方法获得进一步推广应用,采掘与运输设备不断完善,采矿作业得到强化。但与此同时,有关大气正常化的实施措施尚不配套,
学习生活中常用到的运动鞋有:足球运动鞋、篮球运动鞋、跑步运动鞋等,这些运动鞋,在设计之初各品牌运动鞋的设计大师们都是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设计的。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
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和美国两国公路建设历史的回顾(主要是美国),对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一些对比,并针对公路交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一些比较分析,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公路建设对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它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已成为21世纪国际主流教学模式之一。笔者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