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重要政治优势。从1919年到1949年的革命战斗时期,我党就以其政治优势,充分地对全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敌为我用,民为我用,充分发掘革命资源为我所用,最终得以解放全中国。在那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无比崇高,作用就更不言而喻了。然而,到了和平年代的今天,人们却谈思想政治教育而不屑。在高校里,尽管国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列为所有大学生都必修的功课,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党性和德行。但是,一旦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我们将会发现,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却异常淡漠甚至是厌恶,只是将其作为一项任务在完成,混学分。就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并非真正热爱自己的所学,要么是混文凭,要么认为本专业于社会基本无用,消极怠慢情绪蔓延,充满着功利性。试问,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呢?还是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问题了?抑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本身出了问题?在本文中,作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终于发现,所有问题的症结的关键一点,就是,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生活。生活是一切上层建筑活动的起点与载体,还是目的。任何活动一旦脱离生活必然会失去活力之源,失去目的与意义,将是毫无意义的挣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人们又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处在完全开放的多元价值观和海量的信息环境中,人们的视域越来越宽阔,生活空间在不断扩张。加之人们对科学技术与知识的迷信,逐渐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这样的漩涡: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方式形式化、教育内容知识化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都缘于一点: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生活的根基,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活力与实效性。这就导致了一系列弊端,如教条化,形式化,工具化等。另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理工科等诸技艺性学科,不是有教有学,照猫画虎似的学习。而是一个外化与内化的复杂过程,也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思想道德转化过程,还是一个需要受教育者在生活中不断体验与感受的过程。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输与灌输的过程,而是关系着最深的人类人性关怀的人文性学科,是关于人的教育,而非技艺的教育。然而,新中国解放以后,国家的各类生活包括文化生活都逐渐规范起来了,循规蹈矩,不敢逾越。过度的规范却使教育缺乏活力,人们逐渐忘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意,而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循规蹈矩,只将其当做一门学科来看,记背是其题中之义,忽略了其灵活机动性,忽略了其育人性。针对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停滞倒退与生活的日新月异之间的因不匹配而产生的矛盾,笔者经过思考与考证,便形成了本文。笔者将此文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一论题的来源,即意义和背景,另外,还点出了文章的创新之处与重点难点部分,以便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二部分,也就是正文的第一部分,是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下世界,将前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诸理论予以列举与思考,得出笔者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一命题的理解。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现状予以分析,并找出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原因,另外,笔者还列举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要求,引出第四部分的针对这些新要求而得到的新对策。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分析到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原因,笔者从观念、目标、方法、内容、载体等方面对其解决途径予以探析,给以合理性的建议。至此,形成本文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