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中,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又存在着“造物艺术”的概念,从字面意义上讲,“造物”可以解释成“创造物体或者物品”,也可以理解成自然的“造化”。从第一个意义来说,特别是现在的艺术设计领域里,“造物”和“造型”的各种区别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使得人们对“造物”和“造型”根本就没有区别开。美国的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在著作《艺术分类学:历史与方法》中提到了相关的艺术分类,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表现性艺术形式前面加上“虚幻的”定语,这意味着还存在“现实的”或者“非虚幻的”形式,但是他没有将建筑、工艺美术、工业产品等单独分类。中国古代的一切实用性艺术,例如建筑、劳动工具、日用器具、漆器、纺织品、金属制品等生产都是“造物”的产物,它们和纯粹的造型显然有区别。在中国传统造物中,也存在着各种设计精巧、和现代设计主题相一致的巧妙作品。例如众所周知的“长信宫灯”,不仅造型独特。更重要的是它的灯座、灯盘、灯罩随时可以拆卸重新安装,灯罩是两个弧形瓦板做成,嵌入灯盘的槽口中,可以滑动以调节光照方向和亮度,不仅如此,燃烧产生的烟可以从侍女的右臂管中进入身体,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洁。这是一件古代“绿色设计”经典作品。纵观现代设计历史过程,人类不断以征服者的身份自居,设计出琳琅满目的产品。在我们设计师设计出满足人类自身的产品时候,却忽视了这些产品带来的连锁反映。我们自身生存的环境受到很大威胁。大气污染、能源浪费、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从一个地区性的小问题变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话题,于是当今设计界,不仅提出设计的民族个性,更加强调设计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起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所以,象“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系统性设计”等设计主题成了当今设计热门话题,也成为当今评论一个设计作品好坏的直接标准。人类的觉醒、设计界的觉醒对于人类今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关注人类自身、关注自然的设计观其实在中国古代的造物中就体现出来了。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精神”的关注。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例如“天人一德”、“天人一性”、“天人一气”等,其实就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观点。这种天人观就是一种生命观。“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中国传统造物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只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考虑到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古代为捕鱼设计的渔网,故意把网眼设计很大,只捕捉大鱼,让小鱼逃走,这样保证以后还有鱼可捕。这种对生命精神的关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中国传统造物中存在“生命精神”对现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设计”等发展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本文就是尝试从中国传统“生命精神”在“造物”中的心理基础、哲学基础、表现形式等方面研究,发掘传统造物中对当今设计主题相吻合的思想元素,推陈出新,力求为设计找到一条可以借鉴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