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全国各地区都开始着手于实施相应策略来使本地乡村得以振兴。而建设党建教育基地与研学教育基地对于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知识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能。同时,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对村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用三产融合的方式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通过双教基地的打造,并提高一产、推进二产和三产相融合,来促进村庄居民增产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与概念的分析与解读,运用调查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结合党教基地与研学基地而进行村庄整体改造此种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大量文献查阅,提炼出研究党教基地建设标准、研学基地建设标准、村庄振兴措施及手段,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制定出通过党教基地与研学基地的打造而带来的人流物质优势,来推动当地的特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从而发展当地自身经济,促使村庄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其次,以泰安市东平县大羊镇毕庄村为对象,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与测量对村庄的产业结构、村庄环境、村民生活收入、村民精神面貌、人口结构、村民意愿等进行全面调查,从而拟定出具体乡村改造方案。最后,在全面调查与论证基础上,对泰安市东平县大羊镇毕庄村进行整体改造的规划与设计,形成一线两核心的规划格局。具体主要将毕庄村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与规划,当地特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协调,发展一产,推进二产,实现三产融合,村庄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有利于村庄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岗位,拓宽村庄居民就业渠道,使外流人员能够回归本土,缓解留守儿童与村庄居民老龄化等情况;对党教基地进行了规划与设计,在村中设立六训堂、红色广场、会议室、新思想主题公园等;对研学旅游基地进行了规划设计,打造具有研学功能的林下花园、毕氏祠堂、体训与能训小屋、特色手工作坊等;同时在做以上规划设计时,通过对街巷的命名、毕氏祠堂的打造、特色村居石屋的保留、百年古树古井的改造,以此来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突显村庄特色、增加村庄内涵;对村容村貌提升和村民安置进行了规划,将各主要街巷及村中基础公共设施与村庄居民住宅进行了改造,使得村民居住环境水平得以提高,增加了村庄活力。此次实际案例的规划设计探究出了如何对党教基地与研学教育基地规划建设才能使村庄最大化得受到发展与振兴,从而将结合双教基地而进行村庄整体改造的此种新模式加以完善,并为其他村庄的改造提供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