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税费体制改革后的村庄治理困境研究 ——以豫南C村为个案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农村农业税费体制改革为分界点,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角色和治理机制都发生了转型,维护和增进村庄的公共利益成为其在村庄的治理目标。具体来说,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转型表现为四个方面:服务嵌入,推动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型;福利嵌入,推动治理资源、手段的转变;项目嵌入,推动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转型;技术治理的嵌入,推动村级治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但实践表明,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国家在村庄社会的治理实践出现了很多“意外性的后果”,村庄治理并没有因资源、技术治理的嵌入而持续改善。阐明资源输入背景村庄治理困境的发生机制及概括在新的治理模式下当下村庄社会秩序的维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对策,对于提升国家在村庄社会的治理绩效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在分析思路上,本文以“结构二重性”、“社会中的国家”、“第三域”为理论资源,秉承关系主义的研究路径,构建了“国家、村级组织与农村社会”三维分析框架,尝试克服既有研究或从体制视角或从环境视角或从行动者视角或从政策质量视角某单一角度出发存在的解释力不足的缺陷。第4、5、6章,本文从村庄内的服务供给、福利资源分配及项目制的落地实施等三个方面为研究对象,从经验层面展现了农业税改革后村庄治理的困境。研究发现,在服务嵌入的过程中,村级组织行政化趋势明显,形成了对上负责的行动倾向,从而弱化了其对下的回应性与公共性。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组织的行动能力有限,无法与上级发包的众多治理任务相匹配,村干部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激励—约束”强弱为标准有差别投入行动资源的差序应对模式,进而造成服务任务的完成质量良莠不齐。在福利嵌入的过程中,由于福利资源叠加,以低保、贫困户为代表的福利指标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在现实利益的刺激下,农村社会的心态秩序逐渐失衡,农民通过哭穷、闹缠、威胁、上访、分户等策略性手段与基层干部博弈去获得福利资源。在福利配额制产生的指标盈余的前提下,或出于道义逻辑、谋利逻辑抑或是“不出事逻辑”,村干部将福利资源分配给了那些不符合政策目标的农民,导致福利内含性偏差出现,客观上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在项目嵌入的过程中,项目制承载的治理公共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首先,由于项目指标分配存在着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精英俘获、村庄间分化等现实问题,制约了项目公共性的发挥。其次,项目在村庄的实施,由于村干部的对上负责、规避责任的行动取向以及村庄的集体行动困境,导致部分项目无法真正体现村民的利益或因村民的不配合而难以落地。再次,在项目的维护上,由于施工方、村干部、村民等主体的缺位和虚位产生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大量的公共项目在落地后缺乏有效、及时的维护而出现损耗,使用周期大大缩短。结合以上经验事实,本文将当下村庄治理困境的原因总结为:一统性的公共服务政策与异质性村庄之间的不契合是治理结构层面的原因;村级组织的自保式自利性与行动能力不足是代理人层面的原因;村庄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地方性规范等客观因素对治理规则、治理目标的被动反嵌及各主体的策略行动的主动反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的治理模式下,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将村庄内共域、私域的大量事务承接下来。在此背景下,作为治理主体的村级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治理资源依赖于国家输入的物质资源而且治理规则日益正式化。村庄社会秩序的维系不再是“简约治理”传统下内生性地方规范主导的“自发秩序”,而是演变为国家权力主导的“建构秩序”。村庄秩序的维系机制呈现外生性特征,高度依赖国家输入的资源和治理规则。这种治理模式治理成本高昂且无法激活村庄的内生活力,不利于村庄的长远发展。对于提升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能力和改善村庄治理状况,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首先,国家需要完善认证规范的统一性和认证事实的全面程度来提升国家在农村社会的认证能力,以现实国家与农民或者村庄的精准对接。其次,本文认为应该通过建立以公共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强村级组织的行动能力、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等措施建构村级组织的行政公共性,从而削弱村级组织的自利倾向。最后,本文认为应该通过重构农村社会的权责结构,激发村民在村庄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增强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
其他文献
链霉菌因其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和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而成为天然产物重要资源库,其产生的结构新颖多样、生物活性显著的化合物是新药开发中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发掘链霉菌资源,从中发现新的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本研究以一株动物粪便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两株地衣链霉菌Streptomycesgramineus 和Streptomycespratensis 以及一株土壤链霉菌 Stre
本论文利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分子动力学组建立的反应显微成像谱仪(COLTRIMS),系统地研究了17.5keV/u到75keV/u He2+-Ar原子碰撞电荷转移机制,以及转移电离过程电子出射机制。我们获得了单、双电子俘获过程中反冲离子纵向和横向动量分布,T1I1过程出射电子的单重、双重微分截面(SDCS、DDCS),电子在散射平面内外的分布以及靶激发相关的反冲离子纵向动量分布。此外,还获得
近几年来,量子剪裁发光材料由于在无汞荧光灯、等离子平板显示(PDP)以及太阳能电池方面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可见光量子剪裁研究中的首选基质仍为氟化物,然而氟化物不稳定,氟化物基质在真空紫外(VUV)区域的吸收弱,能量传递效率低,限制了荧光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而含氧酸盐体系因其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一直是真空紫外(VUV)及紫外(UV)用荧光粉研究中的优秀基质材料。本论文选择含氧酸盐
基于量子干涉的各类物理效应的发现与应用是量子光学最令人瞩目的进展,如果能以量化描述方式将量子干涉描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难以捉摸的量子效应,更有利于我们有效地控制这些效应。同时由于几何相位在量子计算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得被忽略很久的几率波函数中的相位问题又重新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因此量子态的测量作为一个基本问题又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本文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首先研究了由高斯脉冲场所制备的量子体系。当以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α,β-不饱和烯烃或芳基硅烷参与的偶联反应。此外,研究了硼促进的醚交换反应。内容如下:1.钯催化的(杂)环烷基碘代物和α,β-不饱和烯烃的还原Heck反应开发了钯催化的(杂)环烷基碘代物和α,β-不饱和烯烃的还原Heck反应。以(杂)环烷基碘代物为反应底物,1.5当量α,β-不饱和烯烃为偶联试剂,10 mol%Pd(OAc)2为催化剂,20 mol%Dppf(1,1’-双(二苯基膦
背景和目的: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细胞的不可控增殖是其典型病理特征。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一方面通过干扰正常的造血可引起多系正常血细胞减少,另一方面还可以浸润到多种组织以及器官进而影响其生理功能。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之一,其发病迅速,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在数周内死亡。目前认为,AML的病理原因主要为
近年来,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大多数的电网都出现了高峰期供电不足、低谷期供电过剩的局面。而蓄冷空调系统的提出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该技术在电力负荷低谷期开启制冷机,并将产生的冷量储存起来,在用电负荷高峰期将蓄存的冷量输送到用户端,这样便降低了电力负荷高峰期的制冷空调系统的电力消耗,缓解了电网紧张的局面。此外,在蓄冷空调系统中,将冷量输送到用户端时可以采用二次载冷剂,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制冷系统中的传
在压水堆大破口失水事故中,为防止堆芯裸露燃料元件过热烧毁,需要向堆芯注入应急冷却水快速淹没堆芯。堆芯再淹没过程中,由于包壳表面温度过高,在冷却水与包壳之间会形成气膜,发生膜态沸腾换热。当包壳表面温度降至最小膜态沸腾温度以下时,冷却水才能再湿润高温表面进入过渡沸腾,从而显著提升换热能力。冷却水湿润高温表面的现象,决定了燃料棒表面的骤冷速率。在骤冷前沿下游的蒸汽冷却区域,夹带在蒸汽中的液滴撞击包壳壁面
包括32个中国的Acidithiobacillus spp.野生菌株、3个参比菌株以及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其它相关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转录间隔序列(ISR)构建进化树。所有的Acidithiobacillus spp.菌株被划分为三个系统学大群(Cluster)、8个系统学组(Group)。研究表明,ISR序列的差异是种特异的,即每个种之间有明显的差异。8个Aci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脑缺血一段时间后恢复血液,这将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并引起更严重的继发性损伤,再灌注后细胞和组织中的生物分子被破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和复杂的,涉及炎症、钙超载、氧化/亚硝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表观遗传变化等。小胶质细胞是神经中枢中主要的免疫细胞,对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免疫防线。炎症反应会导致小胶质细胞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