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解潍坊市2008年~2013年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状况以及六年来的变化趋势,阐明潍坊市农村饮用水水质整体的卫生现状,探索其发展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因素,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水利部门和卫生部门进一步的监管和监测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每年年初采用统一编制的各项基本情况调查表,联合水利部门对潍坊市各县市区农村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对通过基本情况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地理位置、供水单位数量、水源类型、消毒状况等在全市所辖的14个县(市、区)中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供水单位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每年于枯水期(3月~5月)和丰水期(7月~9月)各采集水样一次,每次采集出厂水和末梢水各一份,即每个供水单位每年共采集4份水样。水样的采集、保存、运输和检测均按照GB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按照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检测结果中有一项检测指标不合格即判定为该水样检测结果不合格。每年6月份和10月份对调查到的基本情况和水质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审核和分析。对每年的基本情况调查资料和检测结果用Excel、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率进行技术资料的统计描述,用χ2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总体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潍坊市2008年~2013年共采集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样4072份,合格1677份,总合格率为41.18%。2008年~2013年每年设置的监测点个数分别为228个、85个、105个、230个、260个、]10个,年度合格率分别为17.76%、28.24%、40.24%、49.57%、50.77%、60.45%,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2013年各年度间总合格率差异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363.80,P<0.05)。2008~2013年枯水期的水样合格率分别为10.31%、32.36%、49.52%、34.35%、52.20%、65.00%,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278.70,P<0.05);2008~2013年丰水期的水样合格率分别为25.22%、24.12%、30.95%、64.78%、49.04%、55.91%,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205.65,,P<0.05)。2008~2013年出厂水的水样合格率分别为20.18%、31.18%、42.86%、51.74%、53.27%、62.27%,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6,P<0.05);2008~2013年末梢水的水样合格率分别为 15.35%、25.29%、37.62%、47.39%、48.27%、58.64%,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189.16,P<0.05)。通过对合格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水期类型、供水工程规模等因素与水样的检测结果是否合格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08年~2013年潍坊的农村地区,主要的饮用水源是地下水,供水工程的规模均以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为主,大型供水工程较少,大部分对水质未进行消毒处理而直接供人们饮用。潍坊市2008年~2013年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水质合格率仍然较低。这与当时监测点的选择、水源的污染、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管理和卫生设施不完善、资金不足以及供水管网的分布、基层管水人员和农村居民的意识均有关系。建议要高度重视水源保护,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工程改造运行经费,加快向大中型规模化供水前进的步伐,全面加强农村供水工程水质的检测和监测,充分认识水质净化消毒的重要性,加强基层供水、管水人员和农村居民的饮用水相关卫生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