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影响因素剖析——以武汉大学为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x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推行学分制相对较早的国家,最早可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北大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虽然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历史较为久远,但学分制的发展跌宕起伏,在建国后曾一度被学年制所取代,直至1978年又重新踏上中国高校发展的舞台,随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学分制改革高潮。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大学都已实行“学分制”,然而不管是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还是实行“学年学分制”或“弹性学分制”的,大体上都是相同的一种学分制模式,或多或少都还是无法摆脱学年制的束缚,部分大学从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制度上来看学分制的实施还相对比较完善,但实际实施中仍然是学年制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存在不小差距,还未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影响我国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且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对各因素进行详细梳理、细致剖析,找到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各方面原因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学分制的基础。  武汉大学作为改革开放后学分制的首批试点单位,早在80年代刘道玉校长任职期间就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当时的武大在中国高教教学管理改革中充当着先锋军的角色。作为一所重点综合型大学,应该有很强的改革实力,其学分制改革也尚未达到完全学分制,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本文将以武汉大学为例进行探讨,在对武汉大学学分制改革进行详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梳理我国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各种影响因素,并进行剖析。  我国对于学分制的研究经历了从开始集中于对学分制的理论探讨,比如学分制发展的历程,学分制的特点及实施的必要性等,到中外比较中研究国外学分制对我国学分制实施的启示,再到我国大学学分制改革实践层面上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学分制改革影响因素分析的,都局限于对阻力因素的分析,且尚不够全面、条理,至于对改革的动力因素剖析无人提及,但是这一方面恰恰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动力因素与阻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动力因素也会变为阻力因素,改革的动力机制不合理同样会影响改革进程及效果。故本文选取动力因素、阻力因素两条线索,环境层面、组织层面、个体层面三个层面对影响我国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因素进行梳理剖析,结合对武大学分制改革情况的调查研究,探寻学分制在我国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动力和阻力,分析这些动力和阻力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  从学分制改革的多种动力因素剖析中可看出,大学实行并不断完善学分制已经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种种阻力因素又表明,改革的道理任重而道远。这些阻力因素中,有一部分可能很难在短暂的时期内克服,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改革的借口。我们要正确认识学分制改革的意义,在对影响改革的因素进行调查、剖析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改革的合理动力因素,逐渐消除阻力因素,不断完善我国大学学分制。
其他文献
2007年5月19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切实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国家体
网球运动作为一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属性和适应人们追求时尚、关注健康需求的运动项目,逐渐得到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和接受。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最早开展网球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