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已经初具规模。科技史在若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成一批博士点与硕士点,并培养了一批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两方面均接受过正规训练的科技史专业人才。但是,国内院校在科技史研究生招生科目的设置、研究生课程的设置、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式等千差万别,有必要通过研究查找不足,借以优化科技史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科技史人才培养主要得益于学校教育,课程学习又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学习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是包含课程体系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实施过程要素的一个整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科技史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是科技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机构整体实力的反映,更是该学位点在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课程体系优劣程度的体现。 鉴于目前国内科技史专业教育主要集中于硕士研究生阶段,故本文重点研究当代中外科技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演变、特点和发展趋势。 该研究理论意义可以填补国内科技史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方面的空白。对完善我国科技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提高科技史专业人才素质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与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科技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相关内容:对课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三种主要课程体系理论及评价,提出学科、学生、社会三者有机结合的当代课程体系评价、分析标准。 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与第四苹,选取了国内八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校或院所、国外四所院校(哈佛大学、匹兹堡大学、剑桥大学、京都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从课程体系目标和内容两方面阐述了中外各院校科技史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演变与特点。 第三部分为第五章,针对国内外科技史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提出科技史专业课程体系素质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综合我国科技史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在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科学与人文融合两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本文在系统地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综合研究、系统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中外十二所院校科学技术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与分析。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当代学科、学生和社会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据此,科技史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原则,主要应包括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大量开设选修课程。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