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kman漂流是上层海洋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本文提出了用实测温盐数据计算冰下Ekman流速的方法,将计算得出的流速与2010年第四次北极考察期间同步获取的海流剖面数据进行比较,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基于这个结果,可以通过比较容易获得的温盐数据计算Ekman漂流垂直结构。海水层化的存在导致在跃层处湍流粘性系数减小,强烈抑制了水平流动的向下传播,致使Ekman漂流在跃层处完全消失。结果表明,冬季上层海洋漂流会发生在较大的深度上,而夏季海冰拖曳引起的漂流只能达到20m至30m的深度。漂流层变浅意味着海冰拖曳做功产生的能量不能进入海洋深处,而是在很浅的表层水体内积聚,有利于加剧海冰的底部融化。表面海冰流速的变化,会对Ekman流场造成影响。研究表明,表面海冰流速发生变化时,导致各层流速发生相应变化,使流场产生变化,但Ekman流的摩擦影响深度并不随表面冰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摩擦影响深度是由海水的密度结构所决定的,跃层的位置决定Ekman流的摩擦影响深度,与海冰漂流流速无关。计算湍流粘性系数通常需要密度剖面和流速剖面的观测结果,在只有密度剖面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本文的方法计算Ekman漂流,获得上层海洋的湍流粘性系数剖面。在夏季北冰洋海域经常可以观测到次表层暖水现象。次表层暖水即在水深20~50m的范围内出现海水的温度极大值。本文对次表层暖水湍流热通量方面开展了研究。文中采用PP方法,用2008年第三次北极考察实测密度剖面数据,并使用上文中Ekman漂流方法,利用Ekman剪切估算海水垂直湍流扩散系数的垂向分布,表明海洋上部湍流扩散系数较大,达到1.5×10-2m2/s,湍流热通量较大;而跃层及以下垂向湍流热扩散系数只有1×10-5m2/s到8×10-5m2/s,湍扩散散失的能量较少,次表层获得的太阳能得以储存,使次表层暖水得以维持,密度跃层的存在是次表层暖水形成的原因之一。次表层暖水的能量扩散主要是通过湍扩散来实现的。观测数据表明,次表层暖水通过湍扩散输出的能量通量在5W/m2以下。次表层暖水处热通量很小,是由于那里海水层化抑制了湍流扩散,湍扩散系数小于表层海水,使得能量得到积累,导致次表层暖水温度较高。这样小的扩散系数使得次表层暖水积累能量形成温度峰值。本文提出,通过次表层暖水热通量可以估计进入海水的太阳辐射能FT。结果表明,各站平均太阳辐射能相差较大,在几W/m2至百余W/m2的范围内,认为是冰层的厚度不同造成的。当冬季到来太阳辐射减弱或消失后,次表层暖水不会迅速消失,其积累的热含量仍将使次表层暖水存在较长一段时间。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次表层暖水可以存留1-4个月时间。次表层暖水处储存了较多的能量,由于海水层化等原因导致次表层暖水处湍流热通量较小,能量释放率较低,从而使次表层暖水长期缓慢地向外释放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