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层协议SCTP性能优化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IP网络开始承载更加丰富的网络服务,许多实时应用对互联网的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传输层在互联网的协议栈中处于中间位置,其性能的优劣对应用程序有直接影响。TCP协议更是承载了Internet 90%以上的业务,但有一些TCP自身设计的问题,难以通过修补来改进。IETF于2000年提出新的传输协议——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SCTP增加了多种性质:多宿、多流、部分可靠传输和用于提高安全性能的Cookie机制等。本论文围绕着SCTP这些新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了移动网络中分组乱序、复制、延迟刺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我们发现延迟刺会使SCTP发生假超时,并使SCTP备用路径上的拥塞窗口错误地增加。本文通过使用时间戳选项等措施,给出了SCTP假超时的检测和响应算法。仿真结果证明改进后的SCTP能检测出大部分的假超时,且能有效抑制备用路径拥塞窗口的过度增加。 (2) 如何判断SCTP的主路径与备用路径是否存在公共的瓶颈链路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个用于判断SCTP的主路径与备用路径是否存在公共瓶颈的检测算法:利用公共瓶颈链路上分组延迟的相关性作为判断的依据,同时利用小波去噪滤除非公共瓶颈上的延迟等干扰,增加判断的准确性。 (3) SCTP的主路径与备用路径的切换是静态的,SCTP对路径传输能力的推测是滞后的、不精确的。本文提出一个方案将SCTP的这两点不足结合在一起解决:基于精确控制的SCTP动态路径切换机制。为SCTP增加了精确控制功能,使SCTP主机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路径上的流量状况。根据主路径与备用路径上实时流量的对比,完成主路径与备用路径间的动态切换,使数据流在状况好的路径上传输。
其他文献
视觉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最为重要的途径。“百闻不如一见”,视觉信息给人们以直观、生动的形象。随着计算机与数字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图像压
本文针对现有的一个包含了数模混合电路、FPGA和单片机的某典型电子系统,对其进行系统级的仿真验证,以期在系统投产前查找薄弱环节,实现优化设计。 本文首先完成了系统的
信息理论中一个主要的内容(或不足)是要在不确定信道上实现高效、可靠的通信,这可以通过信道编码来实现。  极化码是由Arikan基于“信道极化”现象提出的一种新的信道编码方法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以双站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算法为主。主要建立了双站合成孔径雷达的信号模型,提出了双站SAR成像算法的主要难点,对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成像算法作了深入研究。
学位
近年来,包括多媒体业务、高速宽带业务等在内的无线网络数据业务发展迅猛,这些应用需要网络具有低时延,高吞吐量,高带宽等特点。传统的单信道网络中由于通信节点配备的是半双
随着计算机技术、压缩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中的流媒体业务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与传统IP数据业务相比,视频流媒体需消耗更多网络带宽,而且希望网络具有面向连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