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人日志到公共事件——以“范跑跑”事件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是一位名叫范美忠的中学教师在网络博客上记录的在512汶川大地震来临的时候,自己丢下学生先跑的经历,由此而引发的一连串事态的发展和升级,引发了公共领域的广泛讨论,最终导致事件由私人日志转化为公共事件的过程。该老师也在后来被网民冠名为“范跑跑”,“范跑跑”事件在转型的当代中国社会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该事件的事件扩散机制的分析,我们能够发展转型中国社会中公共事件的生成机制,凸显当代中国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互动关系。 本文认为,“范跑跑”事件由最初一篇私人的网络日志转化为一起公众事件,其背后隐藏着转型社会下的社会运作机制。在转型社会背景下,几个因素推动着事态的转化:首先是传统的师德文化使得人们对教师的行为有一种角色期待,范美忠的逃跑行为是对这种教师形象的颠覆,范美忠的教师身份和他言行之间的反差,成为其被批判和攻击的理由;其次是大地震的特殊情境,国家通过在应对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统一调配资源,并通过控制传媒、树立榜样等手段营造一个万众一心的集体意识,而范跑跑成为了这篇宏大乐章中的不和谐音;最后是网络媒体的推动作用,网络的发展,使得原来的私人领域的“日志”不知不觉进入公共领域,最终成为轰动和引起巨大反响的“公共事件”。 本文试图研究这种私人领域的日志行为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被放大为公共事件的社会机制,而通过事件的转化机制,我们力图进一步探讨社会转型情境下中国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复杂关系。
其他文献
近年来农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化,但是另一股力量——市场正在农村慢慢生根,并且所蕴含的能量也许在某一天会在农村广袤地域不经意地释放开来,目前其迹象也越来越明显。
国内目前已有60%以上的高校开设了以创造学为基础的各类课程。通过对其中部分开设创造学通识课的高校所做的调查发现,一些课程建设较规范的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而更多的学校则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其中尤以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较低、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等最为突出,且最终导致“创造学通识课的课堂教学吸引力不高”。那么,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应该如何
本文通过闽南地区的一个村庄的个案研究,深入分析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候选人的竞选动员关系网络。并在个体行动者的层次上,应用社会资本理论的概念框架对候选人的动员关系网络进行
城市街道办事处是市、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一直承担着政府基层管理的重要职责。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剧,街道办事处定位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所以有学者提出“坚持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追求,许多研究探讨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论著不乏卓有成效的真知灼见。笔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的特点,探索专业针对性和适时性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作用。    一 “基础”课的特点与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的特定要求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基础”课内容涵盖大学生活全过
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社会结构上,不断加快的商业化进程以及由此而来的商人地位的上升、主佃矛盾的加深,不仅扰乱了传统的“四民”秩序,也加
债权人撤销权问题是近几年中国法学界较为关注的课题,对于债权人撤销权的体系性研究未能达到其应有的程度。因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引发的撤销权成立要件与因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