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早稻297为试验材料,2002~2003年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昌平试验站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及系统观测,从不同水氮管理方式对旱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需水耗水特征、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特点、水氮耦合效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适于北京地区的早稻水分氮素管理方式,以促进早稻水氮高效利用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为旱稻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 (1)早稻297穗分化前限量灌溉处理w2,在干物质生产、产量、根系生长状况、全生育期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胁迫敏感因子方面表现均优于其余灌溉处理,初步认为是北京地区节水高产早稻生产的首选方式。充分灌溉处理w1仅次于w2,穗分化后限量灌溉w3和严重水分胁迫w4处理则低于w1和w2。施氮量112.5kg·hm-2处理与其他施氮量处理相比,收获时整个植株吸氮量最高,籽粒氮量所占比例大,氮素农学效率和表观效率高,初步确定为本试验土壤和气候背景下北京地区推荐的施氮量,施氮量150kg·hm-2和225kg·hm-2相对过量了。 (2)旱作早稻作物系数在1.1左右,不受氮素水平影响。 (3)初步得出不同水分条件下旱稻叶片光饱和点在978~1205μmol·m-2·s-1,光补偿点在4-40μmol·m-2·s-1的范围内变动,水分胁迫会降低光饱和点,提高光补偿点,影响了早稻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4)旱作早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均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通过边际分析和综合评价,初步提出旱稻节水高产的适宜耗水量约在780mm左右。 (5)收获时充分灌溉w1水分条件下,不施氮处理早稻地上部分的吸氮量为109kg·hm-2,而其余各施氮处理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吸氮量为187~191kg·hm-2。收获时各处理仍有一半以上的氮素存在茎叶中,籽粒氮素所占比例最大不超过40%。 (6)综合考虑水分、氮素以及水氮耦合效应,初步得出,在土壤肥力高,且弱光寡照年份的情况下,早稻旱作采用穗分化前限量灌溉的w2方式,结合相对偏低施氮量的氮素管理(112.5kg·hm-2分3次施入)是比较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