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境中青少年的网络游戏实践研究 ——基于驯化理论的视角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blecle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结构变迁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游戏成为一种潮流化的数字娱乐媒介,逐渐渗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网络游戏不仅是一种提供“奇观”和娱乐的消遣方式,更是一种凝聚数字文化和信息技术的新媒体,“玩游戏”应该被视为一种数字媒介实践和数字文化景观。数字媒介实践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的时空区域和社会情境中发生的,因此,对数字媒介实践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数字媒介使用者的行动,还应该特别关注数字媒介使用的背景和情境。家庭是青少年的网络游戏实践最重要的场所,但是家不是权力销声匿迹的场所,家庭的时空结构与权力关系制约着青少年的网络游戏实践,与此同时,被家庭“规训”的网络游戏实践也会对家庭产生影响。研究从西尔弗斯通的驯化理论视角出发,以信息技术驯化的想象、占有、客体化、整合与转化的五个阶段为框架;沿着ICTs再情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的脉络,从主体的媒介实践策略和社会情境对主体媒介消费体验的塑造两个维度展开讨论,采用田野调查与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探讨青少年的网络游戏实践如何进入家庭,并在家庭的空间和时间结构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最终对家庭日常生活产生意义的过程。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第一,青少年玩家是在矛盾交织的情境中,以“功能挪移”的方式占有(appropriation)网络游戏的。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的个体化、家庭场域的数字化、休闲游戏方式的媒介化以及网络游戏的潮流化,青少年玩家从自身的需求与对网络游戏的意义想象(imagination)出发,渴望“占有”网络游戏;另一方面,网络游戏引发传统世代的去权和游戏世代的赋权,网络游戏的道德恐慌和对家庭生活的分裂,导致青少年玩家的父母对网络游戏感到焦虑和恐惧,因此,父母抵制网络游戏进入青少年和家庭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玩家只能在既定的家庭秩序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与策略,以“功能挪移”的方式将父母视为教育通讯工具的手机改造成为游戏设备。最终,网络游戏进入青少年的家庭日常生活。第二,青少年玩家作为媒介消费的行动主体,会在既有的家庭权力结构中采取策略性的实践,将网络游戏嵌入个体和家庭的空间与时间结构中,这就是网络游戏的客体化(objectification)与整合(incorporation)阶段。首先,青少年玩家在被父母权力规训家居空间中,创造私人游戏空间、挪用和改造公共空间,力图制造游戏行为的“不可见”;其次,青少年玩家通过“捕获”碎片化的自由时间将网络游戏嵌入日常生活的时间结构;“窃取”父母权力制约的时间为网络游戏实践创造机遇;“掌控”游戏时间来调整生命阶段流动中网络游戏使用的节奏,打破了日常生活的时间秩序,彰显了平凡的日常生活一些不平凡的“狂欢的瞬间”。第三,父母的介入改变或重塑了青少年网络游戏实践在家庭的客体化与整合方式。驯化理论强调技术使用者及家庭会关注技术的潜在威胁,并以监管的模式管理技术。父母通过“争夺”时间与“入侵”空间来实现对青少年网络游戏实践的监管。在具体的干预方式上,青少年玩家的父母主要采用了以“对话、反哺、参与”为导向的积极互动型干预方式;以“控制、监视、暴力”为导向的消极限制型干预方式,从时间与空间维度介入青少年的网络游戏实践。最后,研究通过对问卷数据的量化分析,发现父母的积极互动型干预对亲子关系和青少年的网络游戏使用行为有正面影响;消极互动型干预对亲子关系和青少年的网络游戏使用行为有负面影响。第四,青少年玩家和父母以日常生活“规训”网络游戏及其使用形态,网络游戏的象征意义也随之发生转化(conversion)。父母采取消极限制型干预方式,会加剧游戏世代与传统世代之间的数字鸿沟,引发代际之间的矛盾激化与情绪对立,青少年玩家继而会将父母的客观期望融入角色展演中,以隐性抵抗的方式持续与父母斗争,最终导致家庭关系的疏离与家庭共同体的分裂;父母积极互动型干预方式介入青少年玩家的网络游戏实践,亲子之间以平等对话建构协商式亲密关系;以数字反哺弥合代际鸿沟;以亲子共玩激发情感能量,最终网络游戏成为联结数字语境中家庭亲密关系的纽带。总之,网络游戏在矛盾交织的情境中,被青少年玩家纳入家庭日常生活。青少年玩家与父母以日常生活“规训”网络游戏及其使用形态,最终,重新生产和建构了网络游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其他文献
第一章:基于各向同性3D-Space MRI与CT建模的3D打印模型在骶骨肿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目的:探索基于各向同性3D-Space MRI与CT建模的3D打印模型在骶骨肿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接受一期后路肿瘤切除+腰椎-骨盆重建术的骶骨肿瘤患者20例,分为两组,每组10例。其中模型组采用各向同性3D-Space MRI与CT建模的3D打印
近年来,纳米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推动着生物医学应用的突破。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功能化纳米平台因其本身具有的多功能特性,吸引着广大研究者们进行着深入性的肿瘤诊疗研究。本文基于银/聚多巴胺(Ag/PDA)构建了多种诊疗一体化的功能纳米平台,通过荧光/光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的靶向指导作用,实现了肿瘤的光/动力学/气体治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合成了一种基于硫化银(Ag2S),二氢
Volterra积分方程和积分微分方程在描述生物、物理、系统控制等领域中的诸多现象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解析求解的困难性,它们的数值分析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数值方法的稳定性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现有的稳定性分析大多基于基本测试方程;针对卷积测试方程所获结果相对较少.本文主要研究求解Volterra积分方程和积分微分方程的多步Runge-Kutta方法.我们将对一般形式的方法推导高级阶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是一种能将燃料的化学能不需经过燃烧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噪音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备用电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PEMFC阴极的氧气还原反应(ORR)动力学过程缓慢,所以目前PEMFC均使用大量的Pt基贵金属催化剂以促进阴极的ORR,导致燃料电池成
自2014年国际清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里奥(Borio)开创性地提出金融周期理论框架以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围绕金融周期指标甄选、周期识别、运行特征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但在拓展保里奥理论框架使之更切合我国金融体系特色、优化实证结构从而遴选更合宜的合成指标、实证分析和检验我国金融周期运行特征,进而揭示其与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因此,研
传统主存DRAM和外存NAND之间存在巨大的性能和成本差异且面临日益严峻的微缩困境,业界提出了各种新型电阻式存储器来对其进行补充或替代,以进一步提升计算系统整体性能。相变存储器(PCM)因具有良好的微缩能力和较高的产业成熟度而被广泛关注。尤其是可实现高密度集成的三维相变存储器(3D PCM)倍受市场期待。3D PCM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抑制漏电流交叉串扰,必需引入可三维堆叠的新型两端选通管器件。其中
光催化技术有望通过分解水制氢以及还原二氧化碳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储存、可运输的燃料(太阳燃料)。研制高效且强健的光催化剂和体系是推动该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众多半导体光催化剂中,石墨相氮化碳聚合物(g-C3N4)不仅能带位置适宜,而且拥有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化学稳定性好等优势,是一类极具发展潜力的光催化材料。然而,禁带宽度较大和聚合物半导体特性使g-C3N4具有可见光吸收范围窄以及光生电子与空穴易复合等
[目的]阐述王庆国教授辨治过敏性鼻炎经验及特色用药。[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研读相关学术论文,总结并整理王师六经辨治过敏性鼻炎的创新病机及特色用药,并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王师以六经为基础论治过敏性鼻炎,认为过敏性鼻炎以太阳、少阴、少阳病最为常见;溯本求源,创新理论,提出肺阳虚的概念;治疗本病时常在基本方基础上配伍苍耳子、白芷、葛根、蔓荆子、鱼脑石等经验用药。所列验案为临床过敏性鼻炎典型病例,
在自然环境研究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和非线性对流扩散方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在研究多相流问题的相场模型中,描述流体流动的是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控制相界面移动的Allen-Cahn方程(或Cahn-Hilliard方程)是对流扩散方程;在研究Rayleigh-Bénard对流系统时,控制流体流动的仍然是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
万有引力常数G是人类最早认知的基本物理学常数之一。1687年牛顿首次提出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卡文迪许通过精密扭秤实验实现地球平均密度的精确测量,后人根据其测量值推算出世界上第一个相对精确的G值。在此后的200多年里,尽管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们使用多种测量手段给出200多个G值测量结果,但万有引力常数仍然是目前精度最差的基本物理学常数。根据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2014收录的G值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