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全国各地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作为现代城市与传统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城中村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经济、社会及环境问题,亟需对其开展合理规划与系统整治。2012年,国务院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要求,逐步开展基础设施简陋、建筑密度大、集中连片的城镇旧住宅区综合整治,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居住功能。由此,城中村改造正式纳入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各级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社会资本也来添砖加瓦,共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谋路径、想对策、献力量,使城中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城中村改造项目普遍具有涉及范围广、投入资金多、建设时间长、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且事关民生福祉,常规审计已然不甚适用,需要实施跟踪审计来进行全面监督与制约。跟踪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它突破了传统审计的局限性,实现了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强调关口前移,全程监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介入审计事项的全过程,有利于准确掌握信息,找到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准确地识别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审查内容全面,不仅理清了审计思路,拓宽了审计领域,深化了审计内容,更有效地发挥了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是把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运营状况和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效果的最佳选项。因此,对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是十分有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城中村改造项目跟踪审计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务研究均不甚充分,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这种现状,本文选取温州G城中村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跟踪审计实施情况进行客观阐述,并归纳了其跟踪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追根溯源,对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提出改进温州G城中村改造项目跟踪审计的有益建议,为城中村改造项目跟踪审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实例。本文由六部分组成,除引言和结语外,核心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同时从四个主要视角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并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第二部分为城中村改造项目跟踪审计理论概述,主要包括跟踪审计的概念、作用及城中村改造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目标、方法,并阐述了本文的基础理论,即社会保障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第三部分是温州G城中村改造项目跟踪审计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温州G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基本情况,其次阐述了温州G城中村改造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组组成、工作方式及执行情况、报告形式及报送对象等,并从六个方面对其跟踪审计的内容做了详细描述,最后归纳了温州G城中村改造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审计相关资料获取困难、跟踪审计程序不完善、对社会及环境效益审计缺乏关注、审计手段尚未实现信息化和跟踪审计意见反馈滞后。第四部分是温州G城中村改造项目跟踪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在社会保障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及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的指导下,该部分从对跟踪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跟踪审计工作组织不科学、跟踪审计制度建立不健全、跟踪审计质量控制有漏洞、跟踪审计方式方法存在缺陷五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当前实务现状,对该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水平进行评价。第五部分是改进温州G城中村改造项目跟踪审计的建议。根据该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提高对跟踪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跟踪审计的独立性,建立健全跟踪审计制度,着重提高跟踪审计质量控制,积极探索跟踪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对策。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