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经营辽东地区,并“带控”包括大宁、努尔干都司在内的广大东北区域。有明一代,辽东都司辖境虽有盈缩,但其核心地理范围变化不大,即南濒海,东南附朝鲜半岛,东北环群山,西接草原、沙地,为中原重要门户。辽东地区因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与日本隔海相望,其社会变迁进程与邻邦牵涉颇多。所以,辽东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亦是维系东亚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保障。国家制度与边疆秩序共同作用于明廷与朝鲜半岛政权之间的关系,双方交往实践亦对区域社会以及国家发展产生影响。明朝与朝鲜半岛政权较早确立了宗藩关系。包含贸易在内的对外活动均被纳入朝贡体系。朝鲜使臣赴明买卖方式、内容以及数量均有定例。但辽东地区的中朝贸易活动仍有鲜明的边疆特色。明代历史文献卷帙浩繁,日本、韩国等汉籍资料不断刊印,为明代中朝关系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中国与朝鲜半岛政权关系史中“封贡”“事大”“使臣”“贸易”“中华观”“跨境民族”等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热点。然而,对外关系史内容宽泛、表述复杂,致使学界围绕典型历史问题是认同“传统秩序”,还是维护“民族荣誉”各抒己见,甚至争论不休。政治、文化交往的主观性和灵活性较强,经济交流则比较具体,且易于量化。本文通过梳理明代辽东地区中朝贸易活动,以期展现对外关系发展的客观态势及影响因素。明代之前,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经济交流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利用自然条件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现状,通过相互学习改善生产方式与生活水平。所以,贸易交换并非如浮萍般依附政治关系而存在。贸易为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社会交流的重要内容。辽东地区作为中原与朝鲜半岛物货相通的重要桥梁,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政治集团皆重视该区域的贸易活动。明代,辽东边疆营建与中朝宗藩关系确立是明廷政治生活中的紧要内容。其间,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贸易活动受之影响并发挥了独特作用。洪武、永乐两朝确立了辽东都司静态辖区与动态管控地带。明朝与朝鲜半岛政权(王氏高丽——李氏朝鲜)构建宗藩关系的过程中,辽东地区与朝鲜的贸易活动以官贸为主导,民间贸易群体难以逾越地理的瓯脱地带以及政治上的交往禁令。洪熙、宣德以后中朝宗藩关系稳定,贸易体系随之确立。正统至正德年间,中朝社会生产能力逐渐恢复,双方经济交流意愿不断加强,辽东地区中朝贸易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明代中后期,明朝几度实施“新政”,中朝“礼治”外交得以重塑。明廷加强了对中朝官、私贸易的管控。然而,辽东边政持续恶化,边臣在处理涉朝事务时向使臣征索财物已成惯例。朝鲜使臣在辽东地区购买违禁物品或转输超额物资相对容易。嘉靖至万历前期,辽东地区东南部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民间贸易活跃。女真族南下过程中与朝鲜半岛交集增多,贡贸、边市贸以及潜贸促进了女真农业经济的发展。明朝发达的商品经济使辽东地区中朝贸易物品种类丰富,白银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购买高价物品及上层人情打点等活动。明后期,中朝社会动荡与边疆危机迭起,特别是壬辰战争的爆发使辽东地区的中朝贸易活动突破了朝贡体系的束缚,区域贸易活动居主导地位。壬辰战争期间,明廷耗费巨额人力、物力驰援朝鲜战场,辽东地区资源输出量居于前列。明廷与朝鲜为解决筹集、运输物资等困境,出台诸多战时经济政策,如以布贸粮,许商帮军。中江以其地利优势成为官、商、民买卖与转运物资的集中之地,中江关市得以建立。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人员互动频繁,物资交换异常活跃。壬辰战争结束后,中朝统治秩序恢复,贸易活动亦回归常态。明清易代之际,中朝贸易活动对女真社会发展、辽东政局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后金占领辽东地区之前,朝鲜官民仍可在辽进行贸易活动。辽东贡路受阻后,一方面,朝鲜通过水路继续向明朝贡;一方面,与驻守皮岛东江集团贸换物资。后金政权日益巩固,明廷与朝鲜的宗藩关系逐渐松散,辽东不同区域同朝鲜间的贸易规模、途径、物品等均有所扩大。有明一代,明廷与朝鲜半岛政权通过奉表、传诏、献礼等方式维系了紧密的宗藩礼制。辽东地区依托地缘优势与朝鲜半岛之间贸易往来不断。所以,明代辽东地区贸易活动有着明显的历史痕迹和传统。同时,明朝承元启清,作为传统社会后段建立的汉族政权,其统治下的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显然繁荣于前代又受制于当代。明朝的强大国力为以“封贡”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保障,宗藩体系下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贸易内容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明廷统治辽东期间,各种贸易活动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受到明朝对外制度和边疆政策的双重支配。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贸易活动对双方宗藩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区域社会秩序变迁等影响深远。
其他文献
《素问·灵兰秘典论》对十二官的记载是目前脏腑与官职映射的主流理论。除此之外,很多古籍对于脏腑与官职的对应关系有着不同的阐述。官职与脏腑对应的差别和错位反应不同时期医家对于脏腑生理特点的关注点有所侧重。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以《素问·灵兰秘典论》、《千金要方》、《华氏中藏经》、《张仲景五脏论》以及《明堂五脏论》中脏腑与官职的映射为研究对象,考证其中官职的含义,通过不同文献记载的官职,以脏腑与
学位
中药名物词研究是传统语言学中名物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明代著名学者兰茂编撰的本草著作《滇南本草》的中药名物词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中药名物词概况、命名理据、名实关系、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对全书收载的中药名物词进行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滇南本草》的概况,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一章概述《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的整体面貌。首
学位
本文是一篇有关美国首都地区旅游推介会的商务口译实践报告。笔者作为美国首都地区旅游推介会的商务对接译员,为客户提供了英中交替传译服务。笔者根据当时的现场录音,进行了原文及译文转写,并借鉴了来自语言学的错误分析理论,整理并分析了在口译过程中出现的两类口译错误——信息错误和表达错误。分析发现,错误原因主要在于口译笔记不足、旅游背景知识缺失、对旅游口译特征的不熟悉、对产出的自我监控不足等。同时,笔者进一步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社会变动剧烈,宁夏辖区实现从“军政”向“民政”的转变历程。中央政府与地方力量,共同推动宁夏辖区卫所建制、水利治理、儒学教育、方志纂修、坛庙信仰的治理变化。明代,中央政府在宁夏镇辖区设置卫所,以长远获取明蒙对峙优势地位。宁夏镇辖区卫所防御体系,经历了良好发展到逐渐衰败的演变趋势。清前期,在中央推行卫所变革政策、社会局面动荡不安、经济恢复发展需求、周边民族关系缓和因素作用下,中央政
学位
岩溶动力系统的运行伴随着碳的迁移变化,各相态之中碳的迁移都伴随着浓度的变化及同位素分馏作用,而随着洞穴旅游的兴起,洞穴内的空气环境也逐渐受到各种影响。研究通过对大风洞洞穴空气环境、洞穴上覆土壤CO_2浓度、洞外大气环境特征等不同时间尺度的野外监测与室内实验,并运用GIS分析手段和相关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与探究,明晰了大风洞洞内空气CO_2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结合洞内外空气
学位
自然界的盐碱环境中,尤其是盐生植物根系附近存在一些可刺激提升作物耐盐碱能力的微生物。本研究筛选到一株在实验室模拟的中度盐碱环境(盐离子质量分数0.6%,p H 8.50)和大田试验中均可提升耐盐碱水稻生长指标的菌株S4。经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比对鉴定其为人参土微杆菌(Microbacterium ginsengiterrae)。该菌株可在盐离子质量分数4.0%,p H值为9.0时生长良
学位
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问题是阻碍喀斯特地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限制因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实现石漠化与贫困协同治理,是稳固石漠化治理成效的关键,对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效的同时稳固农村脱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贫困恶性循环、乡村地域系统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石漠化与贫困耦合量化、协同治理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要。在代表南
学位
近年来,由于其本征带隙、强光与物质交互作用等独特的物理及化学特性,以MoS_2、WS_2为代表的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在电学及光电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而二维范德华异质结依托于丰富的二维材料体系,具有更优越的性能,为材料新性能开发提供了广阔平台。本课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针对MoS_2/WS_2异质结制备及其器件的光电特性开展了以下研究:1、MoS_2/WS_2范德华异质结的制备及表征。本课题通过
学位
词体作为有宋一代的标志性文体,于北宋中后期大放异彩,并在宋初卑弱艳冶的词风上形成新的词学风貌,其形成过程必然受到社会环境、政治变革乃至文学思潮的渗透与影响。北宋中后期词能够形成新的词学风貌,与诗文革新运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首先,诗文革新运动和北宋中后期词依托于共同的文化土壤,这为两者之间的互动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主题取向在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下有所拓展;此外,诗文革新运动过
学位
偶氮染料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商用染料,其难降解特性及生物毒性使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生物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处理技术,包括细菌、真菌及藻类在内的微生物均可降解偶氮染料。其中,真菌能够通过合成具有非特异性代谢特征的降解酶而能够降解许多细菌无法代谢的有机污染物,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诸多含偶氮染料的工业废水中通常还含有高浓度无机盐,会抑制生物法的处理效率。因此,开发具有耐盐特性的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