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醚预处理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ha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明确七氟醚预处理对单肺通气相关肺损伤影响。[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取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n=20)及丙泊酚组(P组,n=20)。S组患者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给予1MAC的七氟醚吸入进行预处理30min,随后停用七氟醚,行快速充氧行气体交换,保证患者在单肺通气开始时吸入浓度为0。P组患者不进行七氟醚预处理,其余麻醉方案两组患者相同。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O)、侧卧位双肺通气后15min(T1)、单肺通气后30min(T2)、恢复双肺通气后30min(T3)、恢复双肺通气后60min(T4)、术后6h(T5)及术后48h(T6)抽取患者动脉血样,加入肝素抗凝,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于-20℃中贮存待测,待全部标本收齐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患者血浆内的CC-16蛋白浓度水平。同时在T1、T2、T3及T4时间点对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Pa02,计算患者的氧合指数(OI)。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术后肺部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脓毒血症、院内死亡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类别、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等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T0时相比,两组患者的血浆CC-16浓度水平在T2、T3、T4、T5及T6时间点均出现了不同水平的升高(p<0.05);与P组患者相比,S组患者的血浆CC-16水平在T0及T1时间点没有差异,但在T2、T3、T4、T5及T6时间点均明显较低(p<0.05)。与T1时间点相比,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在T2、T3及T4时间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P组患者相比,S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在T1时间点没有差异,但在T2及T3时间点明显较低(p<0.05),而T4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术后转归方面,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浓度血症及院内死亡率之间比较均无差异。[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可显著降低单肺通气患者术后早期的血浆CC-16水平,同时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的氧合功能,对患者术后早期的肺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效应,但远期效果仍不明确,有待于进行下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技术的补充,实现了物理世界与信息网络的连接,同时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与通信。物联网的核心任务是无处不在的数据感知、以无线为主的数据传输以及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其中数据感知是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基础,而数据感知的主要问题是物联网节点维护困难。为了解决节点维护困难问题,并提高物联网节点的可扩展性和实用性,无源感知技术发展迅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无源感知节点的大规模部署预示着
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化发展已成为各国寻求经济新增长的重要共识。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
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减缓区域碳排放快速增长、降低区域间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将是未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居民碳排放已成为继工业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参芪地黄汤对气阴两虚型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的中医症状积分及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等实验室指标
美国作家福克纳以故乡为依托创作出一系列有关故乡的小说,创立了独属于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文学上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受到世界文坛的瞩目和学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亦不少这样以故乡作为精神依托和文学创作资源来建构自己文学世界的作家,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孙犁的河北白洋淀、汪曾祺的高邮小城、莫言的山东高密东北乡,还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行创作的河南作家墨白的“颍河镇”系列等。其中莫言在自己的笔耕不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行业内的竞争愈演愈烈,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当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共识。房地产项目的后评价体系不仅可以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以代谢异常与生殖障碍并存为主要特点的妇科内分泌紊乱的疾病,影响了5%-10%绝经前妇女[1]。以LH/FSH比值升高、HA、HI、IR为内分泌代表性特点,其
学术期刊作为记载和传播科学知识、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的信息载体,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大批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涌现出来,且
本文以《十三经》中的服装词为研究对象,从服装词的形制、场合、色彩及材质等方面入手,结合两汉以来直到当今的相关训诂著作、古文字学领域的考古成果、新引进的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从语言学角度对《十三经》中的服装词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研究、总结。《十三经》可以说是我国现存传世文献中最古老的、最重要的、最翔实的上古汉语史料了,其中与汉民族日常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的由“遮羞布”发展而来的早期服装词汇,无疑均有着
基督宗教传入中国主要经历唐朝景教入华、元代也里可温教东传、明清耶稣会士再度传入以及以鸦片战争后基督宗教各派传入的四个阶段。本文则以鸦片战争后基督宗教在华传教地理研究为题,主要探讨近代以来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和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本文结合教会资料和文献记载,将1840-1949基督宗教在华近百年传教史置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视野,选择1900年、1920年以及1949年三个时间节点划分研究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