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物虚拟水消费的地域差异分析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lj4037400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资源的安全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阻碍国家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的瓶颈和制约性因素之一。本文根据自然地理位置将我国划分为东北、华南、华北、华中、西南和西北等七大地区,将居民消费的食物种类分为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的统计资料,整理计算得出七大地区人均食物消费量与人均虚拟水消费量变化趋势,根据Ang提供的LMDI分解模型,计算出食物消费结构和人口数量对虚拟水消费量的具体贡献,找出影响虚拟水消费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1980-2016年七大地区食物消费量和虚拟水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1980-2016年七大地区人均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整体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人均粮食消费量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华南地区降幅最大,为50.05%;人均动物性食物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各个地区的猪肉消费量明显高于其他动物产品的消费量,西南地区猪肉消费量增加幅度高于其他地区,为199.11%。可见,我国居民的口粮消费量在逐渐下降,对于高营养的畜产品的消费量日益增加。(2)从1980到2016年,七大地区人均植物性食物虚拟水消费量整体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华南地区下降了34.19%,降幅最大;动物性食物虚拟水消费量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华中地区增加了341.54%,略高于其他地区。畜产品消费量不断增加,势必引起谷物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而谷物种植是传统的水资源密集型产业,虚拟水含量较高,谷物的大量生产必定会诱发用水量的增加。(3)通过分解分析发现,从1980到2016年,除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的食物消费结构贡献略大于人口数量贡献外,其他地区均是食物消费结构贡献小于人口数量贡献,可知,目前人口数量是影响食物虚拟水消费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动物性食物的需求量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将对水资源产生更大的压力,因此,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改变食物消费模式,引导居民科学饮食;(2)减少食物浪费,降低水资源耗费;(3)进行虚拟水贸易,进口虚拟水含量高的产品,出口耗水量小的产品;(4)调整生产结构,采用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的生产方式。
其他文献
本翻译实践原文节选自“教育应用软件与教育:‘学习科学’之经验”的前四章。研究聚焦幼儿市场的教育类软件发展趋势,旨在为此类应用软件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规则。该研究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浏览器作为网络的重要入口,其安全问题也显得愈发重要。各大厂商为其推出的浏览器产品设计了多种安全方案,
在1986年,P.P.Power报道了首例三配位硼阴离子自由基。自此,硼自由基的合成和稳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已经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之一。在有机合成、生物医学、功能材料等领域发
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世界经济环境的支持,同时国内企业也开始持续发力,才有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闪耀成绩。中国经济的发展给国内港口企业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通信业务呈指数增长,人们对于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通信容量的需求也在大幅度上升。为了达到大容量传输的目的,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凭借其
音素识别技术一直是当今社会人工智能的一项研究热点。传统的音素识别机制采用HMM-GMM模型进行建模,本文的CMU-SPHINX系统便是基于HMM-GMM建模的音素识别机制。随着近年来技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微粒(RMPs)与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ACS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务的蓬勃发展,用户对网络带宽和通信容量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用户对移动终端的数据需求持续增加,
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该翻译报告原文选自迈克尔·尼古拉斯(Michael Nicholas)著作的《决策黑皮书:如何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决策自如》的第二部分第6-7章。该书主要描述了影响
概念表征一直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命题符号理论认为概念表征与外界具体事物和身体经验没有直接联系,是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存储于语言记忆中,而知觉符号理论则强调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