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资源的安全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阻碍国家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的瓶颈和制约性因素之一。本文根据自然地理位置将我国划分为东北、华南、华北、华中、西南和西北等七大地区,将居民消费的食物种类分为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的统计资料,整理计算得出七大地区人均食物消费量与人均虚拟水消费量变化趋势,根据Ang提供的LMDI分解模型,计算出食物消费结构和人口数量对虚拟水消费量的具体贡献,找出影响虚拟水消费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1980-2016年七大地区食物消费量和虚拟水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1980-2016年七大地区人均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整体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人均粮食消费量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华南地区降幅最大,为50.05%;人均动物性食物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各个地区的猪肉消费量明显高于其他动物产品的消费量,西南地区猪肉消费量增加幅度高于其他地区,为199.11%。可见,我国居民的口粮消费量在逐渐下降,对于高营养的畜产品的消费量日益增加。(2)从1980到2016年,七大地区人均植物性食物虚拟水消费量整体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华南地区下降了34.19%,降幅最大;动物性食物虚拟水消费量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华中地区增加了341.54%,略高于其他地区。畜产品消费量不断增加,势必引起谷物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而谷物种植是传统的水资源密集型产业,虚拟水含量较高,谷物的大量生产必定会诱发用水量的增加。(3)通过分解分析发现,从1980到2016年,除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的食物消费结构贡献略大于人口数量贡献外,其他地区均是食物消费结构贡献小于人口数量贡献,可知,目前人口数量是影响食物虚拟水消费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动物性食物的需求量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将对水资源产生更大的压力,因此,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改变食物消费模式,引导居民科学饮食;(2)减少食物浪费,降低水资源耗费;(3)进行虚拟水贸易,进口虚拟水含量高的产品,出口耗水量小的产品;(4)调整生产结构,采用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