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谕宣讲是清朝统治者教化民众思想、规范民众行为的主要政治手段。在自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圣谕宣讲逐渐由官方主导向民间流行开来,并演变为一项娱乐活动。圣谕宣讲的形式和内容也因之发生一些变化:在形式上,从官方宣讲圣谕的流程仪式发展成为民间活动的表演形式,最终演变为一种新的戏剧曲艺;在内容上,从单纯阐释圣谕的文本与民间善书合流发展成为故事性文本——宣讲小说。不仅如此,得益于地方艺人的努力,通过田野调查至今还可见宣讲圣谕的活态表演形式,与清代一脉相承。作为一种说唱文学形式的圣谕宣讲,其表演形式和文本记录无疑是进行圣谕宣讲活动时最直观、最突显的部分,无论对文学研究还是史学研究都有较大意义。但目前学术界绝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圣谕宣讲的产生背景上,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讨论清代“圣谕”制度本身,对其表演形式和故事文本的研究依然不足。因此,本文试着将圣谕表演形式纳入说唱文学的大背景中讨论表演活动的文艺特征,并将其故事文本放在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大视阈下谈论其文学性。首先由绪论部分梳理前人研究状况并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借此阐明圣谕宣讲、表演形式、故事文本等重要名词的含义及其关系,点明研究的意义和创新;再由第一章说明圣谕宣讲传播形式的通俗化及宣讲文本的多样化,一方面指出圣谕宣讲活动由官方主导到民间主导的活动趋向,一方面阐述清楚圣谕宣讲的表演形式和宣讲文本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与特征;第二章通过各类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研究方法,从静态、活态两方面着眼于圣谕宣讲的表演形式,探讨其演变过程和特点,通过对活态表演的记录反溯清代的圣谕宣讲表演形式,并可与文献中的记载材料形成对照,充分体现宣讲表演的文艺性;第三章针对圣谕宣讲的故事文本,特别是近几年新发现的白话宣讲小说进行文本性质、故事体例及型式、素材来源、方言民俗等方面的介绍,全面地展现其不同于其他小说的文学价值与文化特点,特别是与话本小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