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肝癌(HCC)是目前全世界最普遍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是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治疗复杂,生存率低。在全世界肿瘤中肝癌发病率占第五位,死亡率占第二位,分布主要以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为主。目前治疗肝癌有多种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肿瘤、肝移植、放疗和化疗、射频消融、分子靶向治疗等,但其总体生存率仍较低,主要原因是临床上没有早期诊断肝癌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标志物。肝细胞癌发病和疾病的发展过程是复杂的、多基因参与的,而对肝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研究了解不是很透彻。 本课题采用PCR-测序的方法,检测中国浙江汉族人群中RNF43(ring finger protein43,RNF43)和CTNNB1基因的突变情况。通过对RNF43基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率等情况了解,分析RNF43基因突变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肝癌患者临床生理特征的关系,以探讨RNF43基因突变与肝脏癌变和肝癌发展的相关关系。并通过研究RNF43突变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在不同肝组织突变差异情况的研究,来探讨RNF43突变在肝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RNF43突变在肝癌中的突变情况,并对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以达到对今后肝细胞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对中国浙江汉族人群肝癌患者的CTNNB1基因的突变位点和突变率进行检测。 方法: 1、收集临床样本:HCC样本均是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的石蜡组织,通过查询电子病历系统筛选出2010年2月至2014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过肝癌切除手术,并确证为原发肝癌的患者,共计收集肝癌患者359例,其中对肝癌组织通过HE染色选取癌组织大于30%的样本作为研究样本,共259例,取其肿瘤标本,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及检验结果,选择20例非肝癌肝组织。 2、基因组DNA提取和Sanger测序:用手工法提取基因组DNA,设计RNF43外显子3、外显子9部位引物和CTNNB1引物进行PCR实验扩增,对259例肝癌组织标本进行PCR产物 Sanger测序测序,测定RNF43、CTNNB1两种基因突变位置及其突变率。 3、癌旁组织和非肝癌组织突变分析:显微切割技术切含有RNF43突变的肝癌样本的癌旁组织,检测突变与癌组织的差别。选择20例非肝癌肝组织检测突变情况。 4、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NF43蛋白在突变型和野生型中的表达情况。 5、数据分析:将测序结果与NCBI上查询到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确定突变情况。免疫组化的结果进行标准化,并将其与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资料进行统计汇总,根据RNF43突变情况进行分组比较分析。 结果: 1、收集符合纳入标准,且具有详细临床资料和完整石蜡组织的患者样本,共计359例。提取出的基因组DNA符合后续PCR反应浓度的样本,共计352例。HE染色结果显示有93例样本中的癌组织含量不足30%予以排除,最终剩259例。 2、测序结果发现RNF43基因c.350G>A突变,259例肝癌组织标本进行DNA测序的结果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其中有45例样本RNF43基因c.350G>A突变,突变率为17.4%。45例含有突变的标本,利用显微切割技术在HE染色的情况下,分离出样本的癌旁组织,Sanger测序后发现c.350G>A突变的标本共计9例,占所有分离含突变的标本的20%。选择非肝癌肝组织20例,未发现突变。 3、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RNF43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的各种临床指标、肿瘤分期、病理分级、家族史、乙肝感染情况等资料,发现RNF43基因突变与肝癌病理分期、家族史、乙肝感染情况比例成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病理分级、血清AFP含量并无相关性。其他淋巴转移、血液转移、浸润程度等各指标中均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4、免疫组化共完成24例,其中包括12例突变型,12例野生型,相对于野生型,突变组RNF43表达增强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RNF43基因突变是肝细胞性肝癌中的体细胞突变,且该突变可能与肝癌的发生相关,肝癌肿瘤分期、家族史、乙肝感染情况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RNF43基因突变对蛋白表达的影响有限,总之,RNF43 c.350 G>A突变在中国浙江汉族人肝细胞癌中是普遍存在的。基因CTNNB1的突变率在codon36, codon41,codon45均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