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探讨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Wistar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B组为自体角膜移植组,C、D组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另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术后B、C组术眼泰利必妥滴眼液处理,D组术眼典必殊滴眼液处理。参照Larkin等的排斥反应评分标准判断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并做生存分析。其余大鼠于术后第14天取术眼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 结果:生存分析结果提示,B组角膜不发生排斥反应,D组角膜平均存活时间(MST)为26±0.97d,远高于C组角膜平均存活时间10±1.55 d(P<0.001)。HE染色显示,C组角膜组织各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D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新生血管。免疫组化提示,IL-34蛋白在C组的表达量(0.0894±0.0056)明显高于A组(0.0377±0.0023)、B组(0.0684±0.0044)和D组(0.0445±0.0045)的表达量(F=145.21,P<0.01),且主要集中在上皮层和基质层。qRT-PCR提示,IL-34及IL-1β、TNF-α、IL-17A的mRNA在C组角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和D组(P<0.05)。 结论:IL-34参与了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典必殊可能通过抑制IL-34的表达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延缓排斥反应的进展。 第二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综合分析microRNA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综合分析大鼠角膜移植后microRNA的差异表达及调控网络,为探讨临床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正常对照组(A组)、自体角膜移植(B组)和异体角膜移植组(C组)差异miRNA的表达。使用靶基因预测软件(targetScan、Miranda、miRDB、CLIP)预测miRNA靶基因,并选取共同预测的靶基因进行GO、KEGG、PPI、MetaCore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用RT-PCR验证关键的差异miRNA。 结果:在B组和A组比较组有22个明显的上调,4个明显下调的miRNA;C组和B组比较组中有17显著上调miRNA和7个miRNA7显著降低(P<0.01)。其中,miR-155-5p,miR-142-3p,miR-142-5p和miR-223-3p是同时出现在上述2个比较组。GO和KEGG分析表明,miRNAs的功能主要涉及代谢途径、细胞因子的分泌与肿瘤免疫。PPI和MetaCore分析显示,miR-155-5p在miRNA-mRNA基因的调控网络中的重要基因,MetaCore分析表明C/EBPβ、p53、SP1作为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转录因子。 结论:miRNA参与了角膜移植排斥反应,miR-155-5p,miR-142-3p,miR-142-5p和miR-223-3p可能同时调控角膜损伤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C/EBPβ、p53、SP1可能作为其中关键的蛋白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