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是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它承载了一切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轨迹。本科生的课外时间分配是分析其学习经历的重要维度,对他们的学业收获及各方面的成长都至关重要。本研究关注本科生课外时间分配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索课外学习时间和休闲娱乐时间对学业收获的影响。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量化研究运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共获得1032份有效的本科生数据,发现了本科生课外时间分配的量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学业收获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访谈法对30位大学生进行深入的质性研究,与他们共同建构不同课外时间投入的动因、时间体验和主观收获,理解时间在其课外投入中的社会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其一,本科生课外学习时间总体投入不足,平均每周24.15小时,与理想的投入量(上课:课外学习时间≈1:2)尚有差距。兴趣拓展课外学习时间亟待增多,平均每周仅5.64小时。网络娱乐时间投入是线下娱乐的两倍之多,部分本科生网络成瘾问题有待关注。本科生时间分配的典型特征表现为,男生兴趣拓展课外学习时间显著多于女生;985高校学生课程相关课外学习时间显著多于其他高校,应试备考课外学习时间则相反;本科生花费在应试备考及兼职实习上的时间随年级递增。其二,影响本科生课外时间分配的因素复杂多样,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发现,时间监控感、师生互动是本科生课外时间分配的重要解释变量,时间监控感越强、与教师互动频率越高的学生在课外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显著更多,休闲娱乐时间却显著更少。持有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各项课外学习上的时间投入各异,如成就动机更强的学生投入到应试备考课外学习的时间更多,但兴趣拓展上却更少。时间效能感对课外学习时间投入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休闲娱乐时间存在显著负影响。另外,质性研究发现,在时间分配中,本科生总是结合当前收益和未来收益做出时间收益最大化的理性抉择;同伴在其中发挥着多主体、多重影响方式的交互效应。其三,本科生的课外时间投入及个人特征对其学业收获均存在显著影响,一方面,课外学习时间投入越多,他们的知识收获越多、学业成绩越好;休闲娱乐时间投入的影响则恰好相反。另一方面,在回归模型中,课外时间投入对学业收获的影响在加入个人特征变量后变得不显著,说明个人特征对本科生学业收获的影响效应更强。其中,时间效能感对本科生的自报告收获(知识、能力、价值)和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正影响。专业兴趣对价值收获之外的学业收获均存在显著正影响。学习动机是知识收获的重要解释变量;学习策略对能力收获有显著影响。因此,促进本科生学习,应当多关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他们的时间效能感、兴趣动机、深层学习策略等个人特征,以实现其课外时间分配充实、丰富,而非无效的时间累积。据此,本研究建议:一、高校要以“学习质量”为出发点,合理设置上课时间,为学生课外学习留足时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课外准备、应用、拓展课程学习的有效投入。二、教学中要提高知识本身的价值、兴趣等潜在收益的影响力,弱化考试分数、学分等量化指标,增强本科生的兴趣导向学习动机、专业兴趣、师生互动等高影响力特征,以激活他们课外积极探索知识的行为,增加兴趣拓展类课外学习时间投入。三、高校应加强本科生的时间管理意识与能力,发挥教学发展中心等部门对学生学习的辅助功能,在学期内的任何时段随时满足大学时间规划、时间监控能力、时间效能调整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