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课外时间分配及其对学业收获的影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是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它承载了一切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轨迹。本科生的课外时间分配是分析其学习经历的重要维度,对他们的学业收获及各方面的成长都至关重要。本研究关注本科生课外时间分配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索课外学习时间和休闲娱乐时间对学业收获的影响。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量化研究运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共获得1032份有效的本科生数据,发现了本科生课外时间分配的量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学业收获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访谈法对30位大学生进行深入的质性研究,与他们共同建构不同课外时间投入的动因、时间体验和主观收获,理解时间在其课外投入中的社会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其一,本科生课外学习时间总体投入不足,平均每周24.15小时,与理想的投入量(上课:课外学习时间≈1:2)尚有差距。兴趣拓展课外学习时间亟待增多,平均每周仅5.64小时。网络娱乐时间投入是线下娱乐的两倍之多,部分本科生网络成瘾问题有待关注。本科生时间分配的典型特征表现为,男生兴趣拓展课外学习时间显著多于女生;985高校学生课程相关课外学习时间显著多于其他高校,应试备考课外学习时间则相反;本科生花费在应试备考及兼职实习上的时间随年级递增。其二,影响本科生课外时间分配的因素复杂多样,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发现,时间监控感、师生互动是本科生课外时间分配的重要解释变量,时间监控感越强、与教师互动频率越高的学生在课外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显著更多,休闲娱乐时间却显著更少。持有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各项课外学习上的时间投入各异,如成就动机更强的学生投入到应试备考课外学习的时间更多,但兴趣拓展上却更少。时间效能感对课外学习时间投入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休闲娱乐时间存在显著负影响。另外,质性研究发现,在时间分配中,本科生总是结合当前收益和未来收益做出时间收益最大化的理性抉择;同伴在其中发挥着多主体、多重影响方式的交互效应。其三,本科生的课外时间投入及个人特征对其学业收获均存在显著影响,一方面,课外学习时间投入越多,他们的知识收获越多、学业成绩越好;休闲娱乐时间投入的影响则恰好相反。另一方面,在回归模型中,课外时间投入对学业收获的影响在加入个人特征变量后变得不显著,说明个人特征对本科生学业收获的影响效应更强。其中,时间效能感对本科生的自报告收获(知识、能力、价值)和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正影响。专业兴趣对价值收获之外的学业收获均存在显著正影响。学习动机是知识收获的重要解释变量;学习策略对能力收获有显著影响。因此,促进本科生学习,应当多关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他们的时间效能感、兴趣动机、深层学习策略等个人特征,以实现其课外时间分配充实、丰富,而非无效的时间累积。据此,本研究建议:一、高校要以“学习质量”为出发点,合理设置上课时间,为学生课外学习留足时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课外准备、应用、拓展课程学习的有效投入。二、教学中要提高知识本身的价值、兴趣等潜在收益的影响力,弱化考试分数、学分等量化指标,增强本科生的兴趣导向学习动机、专业兴趣、师生互动等高影响力特征,以激活他们课外积极探索知识的行为,增加兴趣拓展类课外学习时间投入。三、高校应加强本科生的时间管理意识与能力,发挥教学发展中心等部门对学生学习的辅助功能,在学期内的任何时段随时满足大学时间规划、时间监控能力、时间效能调整等需求。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人们常常需要在应激下做出选择,当人们面临或刚刚经历过社会心理应激事件之后,他们的身体(尤其是大脑)都处在应激所引起的强烈生理心理反应的动荡之下,这种动荡会如何影响具体的决策?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问题。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应激反应还是决策风格,都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即个体差异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比较重要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在这些个体差异中,面对应激时采取积极还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则更可能直接影响人们对
学位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在线学习成为了有别于课堂教育的重要学习手段。虽然在线学习参与者数量庞大,但是最终能够完成在线课程的学习者数量却相当有限。类似高辍学率和高辍课率的在线学习低持续性问题,严重阻碍了在线学习质量。在线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实施被认为是保障在线课程质量,维持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促进在线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本研究从教育核心理念和学习者的特征出发,探究在线课程资源设计对在线学习者
学位
学位
已有研究表明,除了外界刺激输入,经验中的语音信息以及正字法信息也会影响听觉词汇的识别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相似的语音会在词汇通达阶段(lexical access,即词汇理解)产生竞争,这种竞争效应不仅存在于词首语音一致的条件下,也存在于词韵语音一致的条件下。同时,正字法信息也会影响语音识别,表现为语音-正字法一致效应以及正字法领域密度效应。当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
学位
STEM教育的跨学科、真实性、能力本位对教师开展STEM学习设计提出了多重挑战,STEM教师面临着学习设计能力匮乏的困境,在教学实践中显露出诸多问题。在提升师范生STEM学习设计能力以应对现实难题的背景下,本研究设计了STEM协同学习设计项目,该项目通过真实情境下的STEM学习设计实践提升师范生的STEM学习设计能力。本研究旨在基于在线讨论话语数据,分析师范生在STEM协同学习设计中的认知和非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