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阶段的分布式振动控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770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太空任务的不断深入和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轻量化、模块化的大型空间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基础。受限于运载火箭的单次运载能力,在轨组装是大型空间结构最有前景的构建方式之一。随着空间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轨组装技术在未来大型甚至超大型空间结构的构建中将发挥更大的潜力。在轨组装的顺利完成是大型空间结构长期在轨运行的基本前提。整个在轨组装任务工程量巨大、耗时较长,多种空间摄动以及不可避免的组装撞击等扰动会引发空间结构整体的振动,特别是组装后期结构柔性越来越大,振动问题愈发突出,将严重影响组装任务。为实现大型空间结构高精高效、安全地在轨组装,与之相关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组装任务规划、以及结构主动控制技术是需要优先突破的关键技术;但是,空间结构整体的构型和尺寸随模块逐个组装离散渐增,上述技术的突破依然存在建模工作繁琐、结构振动响应考虑不足、集中式主动控制策略不适用等问题。鉴于此,本文面向模块化大型空间结构的在轨组装阶段,以平面板式和桁架式大型空间结构为具体对象,开展结构动力学建模、序列规划、以及分布式自适应振动控制方法研究,旨在保障在轨组装任务的完成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模块化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阶段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充分利用结构设计特点、以及组装任务的规律性,提出通过邻接关系向量调用模块基础模型库、按“节点自由度”加载的建模方法,建立构型复杂、组装方案多样的模块化大型空间结构的动力学模型,其在轨组装阶段的模型更新无需重复繁琐的建模工作。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阶段的动力学特性变化、以及模块组装撞击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数值仿真结果说明,该方法建立的模型适用于描述该阶段大型空间结构的离散渐变动力学特性,其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过程与模块的组装序列相关,而且模块的组装撞击对空间结构整体的稳定影响较大。(2)减小空间结构振动的多约束组装序列规划。考虑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阶段的结构振动,将整个组装序列规划问题分解为每次模块组装位置的优化问题,基于所提出的建模方法,以每次组装时结构一阶固有频率最大为优化指标,利用模块位置关系矩阵描述组装操作的连续性、可行性等多约束条件,结合遗传算法提出减小空间结构振动的多约束组装序列规划算法。数值仿真中利用该算法优化平面板式和桁架式大型空间结构的组装序列,开展在轨组装阶段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对比组装效率等优化指标,以最大化结构一阶固有频率的次序组装模块,可有效降低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阶段的振动幅值。(3)面向分布式控制的动力学建模与自适应协同控制。为实现振动主动控制,采用分布式控制策略,充分考虑在轨组装阶段大型空间结构的变化特点,引入可随组装变化的模块化智能组件作为被控结构单元,调用模块基础模型库、按“节点自由度”加载,建立面向分布式控制的动力学模型;进而基于该模型提出分布式协同控制器、及其在轨组装阶段的自适应更新策略,并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控制系统的闭环稳定性。考虑组装撞击和部分控制器失效等工况,开展平面板式空间结构不同在轨阶段的动力学分析和振动主动控制。数值仿真结果充分验证了分布式自适应协同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良好鲁棒性,并说明分布式控制器中的协同部分可进一步增强控制系统的振动抑制效果。(4)提升控制系统计算效率的分布式自适应快速模型预测控制。为进一步提高在轨组装阶段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更新效率,基于Newmark-β方法推导智能组件离散状态的显式表达,结合快速计算策略,设计分布式自适应快速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考虑模块组装撞击的不确定性、以及部分智能组件控制器失效等多种工况,开展平面板式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阶段的振动主动控制。数值仿真结果体现了该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鲁棒性,不同控制系统的对比结果验证了其在自适应更新效率方面的明显优势。(5)分布式主动振动控制实验验证。以柔性悬臂板结构为被控结构,采用压电纤维作动器和非接触式激光位移传感器,搭建实验平台,开展建模方法和分布式控制方法的实验验证工作。利用模块化大型空间结构的建模方法,结合载荷比拟法建立模块基础模型库,再调用、加载,获得压电驱动柔性悬臂板结构的动力学模型。以模态分析、静态变形实验,验证该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后,在初始变形和部分主动元件失效等工况下开展悬臂板结构的主动振动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分布式控制系统对结构振动抑制作用明显,对部分主动元件失效工况的鲁棒性良好,也验证了智能组件控制器中的协同部分对结构振动抑制有增强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近期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成本的大幅下降,光伏发电在未来的两到三年之内即可迎来平价上网时代。届时,光伏市场将会对多晶硅原料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然而对于电池制备的切片环节,由于广泛应用的金刚线切割技术存在不可避免的切缝损失,切割过程会产生大量难以回收的硅粉废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将硅粉废料再制造成高纯硅,对硅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和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民化应用意
结构的破坏失效通常伴随着结构局部大应变的产生,如油气管道等生命线工程在滑坡、地裂缝、岩溶塌陷等作用下的屈曲变形,异质材料或组合构件的界面开裂、滑移和剥离等。对结构局部大应变进行全历程监测不仅可实时掌控结构的安全性态,还可以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结构的损伤机理和破坏倒塌机制。然而,传统的传感元件如光纤类传感器、电阻应变片等受其自身材质变形能力制约而导致测试量程较小,难以满足结构大应变监测需要,目前尚缺乏可
随着现代计算理论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近年来在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相比于流体声速,实际工程的特征速度往往较小,因此属于低速流动的范畴。对于这类流动,通常将控制流体流动的Navier-Stokes(NS)方程进行不可压缩简化。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以超级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设备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数值求解NS
混凝土类准脆性材料的断裂性能需用非线性的断裂模型来描述,其中的裂缝扩展阻力曲线(即R阻力曲线)表示在裂缝扩展过程中所需能量的变化。混凝土类准脆性材料在裂缝扩展过程中,由于裂缝尖端前部断裂过程区的存在,R阻力将随着裂缝的扩展呈现上升的趋势。R阻力曲线方法能有效反映断裂过程区对混凝土类准脆性材料裂缝扩展的影响,可以预测试件的荷载-位移等结构响应。在材料的断裂性能研究中,R阻力曲线的确定是混凝土断裂力学
目的:分析收住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川崎病(KD)患儿相关临床特征,探究KD患儿收住PICU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住PICU的KD患儿33例,与同期未收住PICU的普通组KD患儿87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指标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分析及ROC曲线分析KD患儿入住PICU的高危因素。结果:PICU组患儿各脏器影像检查异常率高于普通组,心脏冠脉异常率分别
在生物体中,氧化还原辅酶NAD(P)H在电子以及质子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超过400种氧化还原反应依赖NAD(P)H和NAD(P)+相互转化。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研究者已成功将各种NAD(P)H模拟物用于有机合成化学研究领域。可再生NAD(P)H模拟物在反应中因仅需使用催化剂量,避免了模拟物在使用过程中副产物的产生,造成产物的分离困难,同时也提升了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尤其受到高度关注。本文采用两类可
粗粒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由于其透水性好、填筑密度大、压密性好及不易液化等优点,在大型土工构筑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人工岛、机场高填方、路基、堤坝等土工构筑物的主要建筑材料。为了满足这些工程对变形、稳定及安全评价的需求,国内外学者对粗粒料的变形与强度特性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由于振动碾压施工技术的发展,目前工程现场用于碾压的粗粒料尺寸明显大于室内试验所允许的最大值。现场碾压后粗粒料的最大颗粒粒
复杂薄壁结构因具有轻质、高承载等性能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燃料贮箱、尾喷管等航空航天结构中。该类结构形式复杂、结构细节丰富、精细有限元模型规模巨大,导致动力学分析极其耗时,严重制约结构动力学优化与模型修正的效率。现有模型降阶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动力学分析的计算量,但仍无法满足复杂薄壁结构动力学优化与模型修正过程中,对于整体模态与呼吸模态的精准捕捉、目标频段内频响函数的高精度预测、以及不完整试验模态条件下
在工业生产中,粉尘爆炸事故频发。湿法除尘工艺是粉尘防爆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对于化学性质活泼的铝粉,使用湿法除尘时,受潮铝粉可能放出氢气,诱发氢气/铝粉混合爆炸,给除尘工艺带来威胁。此外,氢气/铝粉混合体系还存在于工业生产烷基铝的反应原料、固体火箭推进剂AlH3脱氢反应中间产物等环境。现有爆炸研究还未系统涉及氢气/铝粉混合体系。已得到的针对纯铝粉和纯氢气爆炸研究成果还无法解释氢气与铝粉混合爆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