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改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lhxd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很多城市,其面貌在快速趋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逐渐丧失。社会各界对“千城一面的”共同感受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强调特色、传统因素在城市风貌中的表达。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并将其通过物质空间体现出来的城市风貌规划应运而生。一般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是城市风貌的主要表现场所,应当由此入手塑造风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四川省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除成都一家独大外,其他城市在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水平方面都较为接近,同时面临相似的城市风貌问题。本论文以绵阳、德阳、遂宁三个近五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川内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三个城市的中心区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城市风貌各构成要素(山体、水体环境,绿化景观,街道、滨水、公园广场景观,建筑风格与色彩,街道家具、广告指示牌,标志性建筑,景观雕塑,民俗文化)的现状,并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研,最后运用数理统计对收集到的这12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表示目前居民对其居住城市的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人工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评价,其中最不满意的方面则是人工环境中的街道空间。总的来说,在街道的空间尺度、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公园广场的软硬质景观、建筑风格与色彩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遵循自然规律、以人为本、延续历史文脉等规划原则,同时借鉴青岛市的风貌规划实践中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三个城市的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问题的解决措施:从景观视廊、绿化景观的布局等方面着手,提出展示自然环境景观;从街道空间的空间尺度、界面,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天际线,公园广场空间的功能分区、景观设计,建筑形态、风格与色彩,公共设施的数量、外观等方面着手,提高人工环境品质;从标志性建筑、景观雕塑、民俗文化等方面着手,提升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体现。最后以具体的实践案例作支撑,使提出的改善策略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不仅结合城市风貌规划相关的理论与案例进行风貌规划技术指导和整体思路的制定,还根据城市风貌特征与各类风貌要素的现存问题选取相应理论与案例作为风貌改善规划的支撑,使本文规划设计策略更加直观且更具针对性。以期对类似大中城市改善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的规划设计提供一点启示。
其他文献
文章以甲基三乙氧基硅烷(T单体),二甲基二乙氧基硅氧(D单体)和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氧烷(M单体)为原料,在T单体和M单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D单体在反应原料中的比例得到不同T/D比值
抗原-抗体间的相互关系在体液免疫反应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特异性位点抗原与抗体结合与抗原决定因子保持一致,B细胞表位作为抗原决定因子之一在B淋巴细胞表面被受体(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有关理论,从使用结构、投入结构、产业关联三方面对新疆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行业进行了测评,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产业经济力进行了定量的测度,从而一定程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强调车间级的过程集成、控制和监控,通过合理地配置和组织所有资源、运用及时准确的数据,可以实现对车间生产活动的指导、
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等多因素影响下,电力需求持续上升,电力工程建设也跟着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程建设广领域开展,飞速发展,而电力工程涉及的技术专业性强、风险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