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大学生谋害心理行为流行特征,探讨边缘型人格特质在大学前同伴欺凌经历与大学生谋害心理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为在大学生中开展谋害行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根据安徽省高等院校的类型,分别从工学类、理学类、农学类和医学类各选取1所高校,每所高校再根据专业分布,每个年级、每个专业选取2~5个小班进行调查,对选取班级≥18岁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对4 287名大一到大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获得有效样本4 034人(有效率为94.1%),年龄在18~23岁之间,平均年龄(20.38±1.35)岁。采用Olweus欺凌/受害问卷、米氏边缘型人格障碍检测表(MSI-BPD)、谋害相关心理行为问卷分别评价同伴欺凌经历、边缘型人格特质和谋害心理行为发生情况。采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χ~2检验比较同伴欺凌、边缘型人格特质和谋害心理行为检出率在不同人口学特征间的分布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同伴欺凌对大学生谋害心理行为的影响;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同伴欺凌、边缘型人格特质和大学生谋害心理行为之间的相关性,采用Amos软件检验边缘型人格特质在大学前同伴欺凌经历与大学生谋害心理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4 034名大学生谋害心理行为的检出率分别是:谋害意念为6.9%(278/4 034)、谋害计划为2.5%(101/4 034)、谋害准备为1.8%(74/4 034)和谋害未遂为1.4%(57/4 034)。其中,男生谋害心理行为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以及自评朋友种数<3人的大学生,谋害心理行为的检出率均较高;自评与父母关系、自评相貌组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谋害心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女生,男生会增加各类谋害心理行为的发生风险(OR=1.86~5.53,P<0.00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各类谋害心理行为发生风险低于独生子女(OR=0.31~0.69,P<0.001);大学生自评朋友种数≥3人会降低各类谋害心理行为的发生风险(OR=0.29~0.63,P<0.001);此外,大学前网络欺凌经历是影响大学生各类谋害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实施网络欺凌:AOR=1.89~21.48,P<0.05;网络欺凌受害:AOR=2.26~15.67,P<0.05)。同伴欺凌、边缘型人格特质和谋害心理行为之间显著相关(P值均<0.01)。边缘型人格特质在不同种数、不同类型同伴欺凌与大学生谋害心理行为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0.96%~35.29%;边缘型人格特质在大学前不同阶段同伴欺凌与大学生谋害心理行为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8.16%~47.16%。结论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同伴欺凌经历不仅是自杀心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谋害他人心理行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边缘型人格特质在大学前同伴欺凌经历与大学生谋害心理行为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加强对边缘型人格特质者的关注,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有同伴欺凌经历大学生谋害心理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