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因其存在的特殊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重视和肯定。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与普通社区相比,同时面临着“文化传承”和“街区治理”两大难题,一方面,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要对街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做好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在当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背景下,突出强调街区居民参与街区自治过程的主体作用,在这方面,推动街区自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应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双重”难题。基于此,本文以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B作为研究场域,以HS社作为具体培育对象,着重探讨通过社工实务行动构建起来的自组织培育机制的内容及其实践成效,以期提高街区居民参与街区自治程度,为推动街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贡献社工专业力量。围绕着研究选题,笔者首先进行了相关文献回顾和理论依据的基础研究;接着,笔者以专业社工的身份嵌入到研究场域B街区,通过采用实地观察、质性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B街区及其自组织培育情况尤其是HS社的培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基于笔者自身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的限制,笔者选择了HS社作为个案介入的培育对象,并从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出发,制定了HS社社工介入培育方案,展开了实证研究;最后,通过社工积极行动,初步构建起了作用于HS社发展的“多元主体协同培育机制”。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协同培育机制”主要内容是:在街区政府层面,努力促成政社合作,搭建保障机制;在街区自组织层面,依靠领袖能人带动,激发动力机制;在街区居民层面,增强参与意识,探寻激励机制;在街区会客厅层面,引进社工方法,建立支持机制;同时跟踪督导机制作为多元协同培育机制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育机制发挥最大成效。在本文的最后,笔者通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对培育机制成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正是因为“多元主体协同培育机制”的构建,为HS社的培育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HS社在组织建设层面、人员层面、社会环境层面的情况改善,有力推动了HS社有序化、规范化发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作用于HS社培育和发展的“多元主体协同培育机制”,能够为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自组织培育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