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社区自组织培育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ntuan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因其存在的特殊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重视和肯定。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与普通社区相比,同时面临着“文化传承”和“街区治理”两大难题,一方面,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要对街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做好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在当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背景下,突出强调街区居民参与街区自治过程的主体作用,在这方面,推动街区自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应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双重”难题。基于此,本文以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B作为研究场域,以HS社作为具体培育对象,着重探讨通过社工实务行动构建起来的自组织培育机制的内容及其实践成效,以期提高街区居民参与街区自治程度,为推动街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贡献社工专业力量。围绕着研究选题,笔者首先进行了相关文献回顾和理论依据的基础研究;接着,笔者以专业社工的身份嵌入到研究场域B街区,通过采用实地观察、质性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B街区及其自组织培育情况尤其是HS社的培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基于笔者自身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的限制,笔者选择了HS社作为个案介入的培育对象,并从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出发,制定了HS社社工介入培育方案,展开了实证研究;最后,通过社工积极行动,初步构建起了作用于HS社发展的“多元主体协同培育机制”。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协同培育机制”主要内容是:在街区政府层面,努力促成政社合作,搭建保障机制;在街区自组织层面,依靠领袖能人带动,激发动力机制;在街区居民层面,增强参与意识,探寻激励机制;在街区会客厅层面,引进社工方法,建立支持机制;同时跟踪督导机制作为多元协同培育机制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育机制发挥最大成效。在本文的最后,笔者通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对培育机制成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正是因为“多元主体协同培育机制”的构建,为HS社的培育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HS社在组织建设层面、人员层面、社会环境层面的情况改善,有力推动了HS社有序化、规范化发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作用于HS社培育和发展的“多元主体协同培育机制”,能够为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自组织培育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提高食品加工高新技术课程的双语授课质量,从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教学原则、教材选取、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组织、教辅资源利用及考核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该双语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50-02  随着中国的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体制越来越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行放射治疗的11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日常护理措施,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消费价格的持续攀高,中国是否会进入新一轮全面的通货膨胀期?这都是当前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1989年至2005年的样本数据,构建多元线形模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表面精密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工艺手段——抛光工艺,不仅影响着产品的使用性能而且也影响着产品的档次。随着产品结构设计的复杂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