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利用 MCA-3C心脏(功能)信息综合检测仪,通过阻抗心动图对人体的心泵功能进行检测,记录人体的心电、颈动脉波动、心阻抗微分等多种生理信号,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在安静、间断性递增负荷过程以及恢复期对心脏泵血功能进行检测诊断,借此全面了解不同大学生在不同状态时的心泵功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结合运动生理学专业知识,制定出了大学男生心泵功能评定系统。
本实验受试者均为我校自愿参加测试的二年级大学男生,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体育系大学男生,对照组为普通专业大学男生,经询问病史确定无心血管疾病。测定其安静、间断性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负荷从60W开始,每级负荷蹬车持续3min,转速为60转/min,每级递增30W,转速不变,直至180W,每级负荷间歇1min进行数据采集)以及恢复期心泵功能各指标。
结果:
1.安静状态,实验组HR低于对照组(P<0.01);SV、SI、LVET、CO和CI大于对照(P<0.05/0.01)。随运动负荷增加,两组HR出现先迅速增加,再维持相对恒定,后继续增加的现象;两组SV、SI、CO、CI均增大,且实验组始终大于对照组(P<0.05/0.01);LVET随负荷增加而减小,实验组始终大于对照(P<0.05/0.01)。恢复期,多数指标在7分钟之内未完全恢复到安静水平,实验组HR、SV、SI、CO、CI、LVET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0.01)。
2.安静状态,实验组Q-Z间期小于对照组,(dz/dt)max略大于对照组,HI指数大于对照组(P>0.05)。运动中,两组受试者Q-Z 间期均减小;(dz/dt)max随负荷变化不大,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HI指数均随负荷增加而增大,实验组大于对照组。恢复期,两组Q-Z间期逐渐增加,(dz/dt)max、HI指数逐渐减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3.安静状态,实验组SWI、CWI显著大于对照组。运动过程中实验组SWI 始终大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CWI随负荷增加而增加,实验组始终大于对照组(P<0.05/0.01)。恢复期两组SWI、CWI均减小,实验组大于对照组。
4.安静状态,实验组SBP、TPR、DBP、MAP低于对照组,C大于对照组。随运动负荷增加,两组SBP、MAP增加,实验组小于对照组;两组DBP变化不大;实验组TPR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C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0.01)。恢复期,两组SBP、MAP均下降,DBP变化不大;实验组TPR 始终小于对照组;两组C逐渐增加,实验组大于对照组。
结论:
1.实验组心泵功能各指标在安静、递增负荷、恢复期各状态中始终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系统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体的心脏功能。
2.在本实验条件下,阻抗心电图(ICG)各指标中,HR、SV、SI、CI、CWI、MAP、C可作为评价安静状态心脏功能的易感指标;HR、SV、SI、CI、LVET、HI、CWI、C可作为评价运动状态心脏功能的易感指标,这些指标可作为无创性测量和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
3.构建大学生心泵功能评价体系时,运用统计学中的主成分与因子分析结合生理学专业知识确定了心泵功能的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权重;采用百分位数法,制定了心泵功能单项指标的评分标准、不同状态的等级评分标准与综合等级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为实施大学生运动训练、体育锻炼对心脏功能发展水平评价提供了有效的评估方法。
建议:
1.在本实验的研究中,由于经费及时间的限制,还有一些研究(如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学生的研究)未能完成,建议今后加大研究的对象和样本数量。
2.在本研究基础上,结合STI、DTI 对心脏功能进行综合的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系统而全面的心功能测量与评价体系。